缩略图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李杰

广东省雷州市第一中学 524200

摘要:教育领域不断发展背景下,教师逐渐意识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不能仅重视知识掌握这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而核心素养的提出、落实,为教师关注学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此构建初中生物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批判思维、质疑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从拓展课堂、游戏引领、合作实验三方面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生物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本文以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落实为研究方向,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社会培养建设者、接班人。

一、拓展课堂,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教材的编排,将生物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知识编排其中,对各板块均有涉及,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等,从各板块知识深层含义看,与文化、历史、传统等要素具有密切联系,生物形态与生命差异是文化、历史、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教材对与生物知识相关的文化、历史、科学内容有所涉猎,但受课堂时间、学生接受能力限制,并未编排过多内容。而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生物知识,还重视学生探究思维、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简单而言,就是学生要以生物视角看待生活、解决问题、端正态度、服务社会等。因此,生物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关联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教师基于教材拓展课堂,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载体,能够有效渗透核心素养。

例如,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一课中,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明确植物生长需要光合作用,但对光合作用原理、价值等方面并不了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带领学生结合教材理论和实验活动研究光合作用,并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在生活中充当的角色,深度体会植物光合作用研究对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拓展基于光合作用研究,人类种植技术、农业研究等方面获得的发展和相关科技产品,如果蔬产量增加、紫外线灯、光合作用测定仪等。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光合作用对自然的作用,分析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原理,推动学生生命观念、态度责任等素养的发展,有效渗透核心素养,为学生综合发展铺垫基础。通过延伸生物与社会发展间的联系,拓展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以生物视角看待社会发展,明确生物知识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价值,渗透核心素养。

二、游戏引领,落实核心素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重视批判思维、质疑能力、理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加强科学探究勇气。而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质疑能力,可以通过优化教案、思维导图、问题引导等多种形式。但基于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特点看,上述教学手段自主性、探究性有余,却缺乏趣味性,学生往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学习而探究,缺少兴趣的驱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深刻性不足。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掌握生物知识基础上,组织趣味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生物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质疑、批判、探究和思考,切实发展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素养,深度落实核心素养。

例如,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的营养”单元中,教师在学生充分认识食物营养成分、人类对食物营养的吸收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组织“人类成长我知道”的竞赛游戏,游戏开展前,教师要准备多种食物模型和人体由儿童到老年的骨头、肌肉、器官和人体模型,并将学生基于单元学习表现,组成能力相近的小组,分发竞赛游戏所需材料,让学生用模型还原人体摄入食物种类、数量,获得的成长和发展历程,并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汇报,推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人类生长历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人体不同阶段食物摄入种类、数量有不同的见解,并直观体现到游戏模型中,基于游戏带来的内驱力和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认知冲突,不断质疑、思考、探究,更加批判的、辩证的、严谨的探究现实问题、客观实际,推动学生发展生物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等素养。通过组织趣味竞赛游戏,让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知识还原客观实际,能够推动学生之间基于认知冲突,主动质疑、探究,验证获取的信息,总结科学结论,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态度更加严谨、积极,获得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深层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

三、合作实验,锻炼核心素养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板块,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过程。核心素养包含生物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方面,对应学生成长所需的能力和品质。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锻炼学生核心素养,就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设计,保障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自主性。考虑到实验探究的难度和学生能力发展情况,教师可以以小组形式设计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下质疑,并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总结数据、获得结论,综合锻炼核心素养。

例如,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发酵技术”一课中,包含酸奶制作、黄酒酿制、调味酱制作三个实验,教材中清晰展示实验过程和所需材料,如果依据教材开展实验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实际操作,但缺少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发酵技术相关知识后,展示“酸奶制作”、“黄酒酿制”、“调味酱制作”三个主题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将选择同一实验的学生组成小组,由三个小组共同开展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准备实验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小组明确分工,保障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和实验的有序性、顺利性,在学生完成试验后,引导学生总结、分享实验结论、经验、教训等,推动学生将发酵技术切实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以生物视角看待食品制作,明确生物的价值与意义,以此,锻炼学生核心素养[2]。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能构建有序性、针对性、综合性的课堂,推动学生更加综合地发展。通过拓展课堂、游戏引领、合作实验构建初中生物课堂,能够推动学生更加深入地开展生物学习活动,加强核心素养落实深度,实现高效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小军. 初中生物有效性课堂的构建策略 [J]. 第二课堂(D), 2023, (12): 62.

[2]付俊庭.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3, (24):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