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理念下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

作者

胡子康

130132198506095353

摘要:本文聚焦绿色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开篇剖析绿色理念内涵特征,强调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追求。点明水利水电工程面临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环境挑战,催生绿色变革。进而阐述绿色施工技术概念原则,详细分类介绍其在节材、节水、节能、环保等方面应用;同时探讨绿色管理策略制定依据,从规划、实施到监督评价全流程构建管理体系。结合工程案例展示成效,剖析推广困境,展望智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发展趋势,为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绿色理念;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措施

引言

在当今时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在能源供给、水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施工模式对周边环境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如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破坏、能源过度消耗等,引发人们对工程生态效益的深刻反思。绿色理念应运而生,其蕴含的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低影响特质,为水利水电工程转型指引方向。深入探究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与绿色管理措施构建,既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更是破解工程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迫切需要,对推动水利水电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新征程意义非凡。

一、绿色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背景

1.1 绿色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理念,是一种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全领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哲学。在水利水电工程范畴,它聚焦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环境的最小化扰动。从资源维度看,强调对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的精细管控,力求以最少投入获取最大产出。例如,选用本地可再生材料,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降低材料损耗。环境层面,注重施工前后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护,像在工程规划时避让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施工中控制扬尘、噪声、污水排放,力求将工程对周边自然景观、空气质量、水体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其核心特征还包括全生命周期考量,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到运营、退役,每个环节都融入绿色思维,确保工程整体的生态友好性。

1.2 水利水电工程面临的环境挑战

水利水电工程虽具诸多效益,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显著挑战。大规模土石方开挖、堤坝修筑易引发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涌入河道,破坏水生生物栖息繁衍场所,改变河道生态结构。像一些山区水电站建设,施工导致周边山体植被破坏,每逢雨季,泥石流隐患大增,河流含沙量飙升。水库蓄水改变了天然水流状态,可能阻断鱼类洄游通道,淹没大片土地,使陆生生物栖息地丧失,如某大型水利枢纽建成后,下游部分鱼类种群数量锐减,周边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这些问题迫切呼唤绿色理念引领工程变革。

二、绿色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2.1 绿色施工技术的概念与原则

绿色施工技术,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内,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环保材料,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系列工程技术手段。节能原则要求选用高能效施工设备,优化施工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如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为夜间施工场地提供照明,降低对传统电力的依赖;节地原则注重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布局,减少临时占地,对弃土弃渣场地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率;节水原则倡导循环用水、精准用水,通过雨水收集、基坑降水回收处理用于施工过程,避免水资源浪费;节材原则鼓励使用新型环保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推广材料回收再利用机制,像利用建筑废弃物加工制成再生骨料用于低强度混凝土构件;环境保护原则贯穿始终,从控制施工扬尘、噪声、污水排放,到保护生态栖息地,全方位维护施工区域生态平衡,确保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2.2 绿色施工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绿色施工技术可分为多个类别,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各显神通。在材料应用方面,新型绿色材料崭露头角,如高性能混凝土具备高强度、耐久性好特性,减少混凝土用量,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应用于大坝主体结构建设。还有可降解材料用于临时防护工程,施工结束后自然分解,不残留污染物。节水技术上,除前文提及的雨水、基坑水回收利用,还采用智能滴灌系统养护混凝土,相较传统漫灌节水超70%,同时精准控制湿度利于混凝土强度发展。节能领域,施工设备的节能改造成效显著,给大型工程机械安装能量回收装置,回收制动、下降过程能量,反馈至电力系统重复利用,降低整机能耗15%-20%。环保技术更是多样,扬尘控制采用雾化喷淋与防风抑尘网结合,有效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三、水利水电工程的绿色管理措施

3.1 绿色管理策略的制定

制定绿色管理策略是水利水电工程践行绿色理念的先导环节。需依据工程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特征、项目规模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前期调研与评估。精准识别周边珍稀物种栖息地、易水土流失区域、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点,以此为基础构建针对性的管理框架。对于临近湿地保护区的工程,制定严格的水体保护与生态补偿策略,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不受损。要将绿色目标细化融入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案。从施工流程规划上,合理安排各环节施工顺序,优先开展对环境影响小的基础作业,避开动植物繁殖迁徙关键期。在工程设计选型时,考虑选用环保型施工机械、可回收材料,并预留生态修复设施空间,像设计鱼道以保障鱼类洄游畅通,为后续绿色施工与运维铺就道路。

3.2 绿色管理措施的实施

在实施阶段,人员管理是关键。组织涵盖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全员绿色培训,提升绿色意识与专业技能,使每位参与者明晰自身在绿色工程建设中的职责。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材料管理措施,对进场材料依据绿色标准审核把关,确保其环保性能达标,规范材料存储与发放,避免浪费与二次污染。优化施工场地布局,分区管理施工区、生活区、材料堆放区,设置合理的排水、排污系统,防止污水横流、扬尘四散。大力推广绿色施工工艺,要求施工团队严格按照既定绿色技术标准操作,如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振捣棒、土方开挖遵循分层分段开挖并及时防护原则,减少对周边环境扰动。

3.3 绿色管理监督与评价

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价体系是保障绿色管理长效执行的有力抓手。监督层面,设立专门的绿色管理监督小组,采用日常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方式,深入施工现场各个角落,检查环保措施落实、设备运行、材料使用等情况,对违规行为实时记录并责令整改。评价环节,构建科学量化的绿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多维度,定期对各施工阶段、各参建单位进行考核评分。依据节水量、节能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扬尘噪声达标率等具体指标评定绿色等级,将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对表现优异的给予奖励,激励持续改进,对不达标的督促整改,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绿色管理落地生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结语

绿色理念为水利水电工程发展注入新活力。明晰其内涵、直面环境挑战后,绿色施工技术应运而生,在材料、节水、节能、环保各领域落地应用;配合科学的绿色管理策略,从制定、实施到监督评价,构建完整闭环。虽实践中尚存阻碍,但持续推进定能实现工程与生态和谐共生,助力水利水电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郭锦标.绿色理念下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探究[J].水上安全,2024,(16):28-30.

[2]王忠.基于绿色理念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J].湖南水利水电,2023,(04):127-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