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

颜泽华

湖南省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8

摘要: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现代水利工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应用范围涵盖防洪、发电、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混凝土结构施工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与配比设计、拌合设备的选择、原材料计量、振捣工艺等关键技术。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引言

水工建筑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在于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以及能源供应。混凝土结构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性,在水工建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水工建筑的重要性

水工建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载体,也是防洪减灾、灌溉供水、生态保护等关键功能的保障设施。通过水库、堤坝、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水工建筑能够有效调节河流径流,缓解旱涝灾害,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及工业用水提供稳定支持。同时,水工建筑还承担着发电、航运等功能,促进了能源供应和区域经济发展。这些工程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2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混凝土结构以其独特的性能在建筑工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压强度,能够在恶劣环境下长期服役,尤其适合承受重载的大型基础设施。混凝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相对低廉,便于大规模应用。其可塑性强,可通过模板成型实现多样化的建筑造型,满足设计需求。由于混凝土属于脆性材料,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破坏,因此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抗震性能。因此混凝土结构兼具经济性与实用性,是现代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3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3.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与配比设计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核心成分,其品质直接影响结构性能。通常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硅酸盐水泥,3天抗压强度不低于22MPa,28天不低于42.5MPa,确保早期强度与后期耐久性的平衡。骨料的选择需兼顾粒径与级配,粗骨料粒径一般为5~25mm,含泥量低于1%,以减少收缩变形;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超过2.5%。外加剂种类繁多,减水剂可降低水胶比至0.38左右,提高流动性;引气剂则用于改善抗冻性,掺量控制在0.05%~0.1%之间。因此,通过科学配比,使混凝土达到最佳的综合性能。

3.2拌合设备的选择与操作要点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拌合设备的选择至关重要。强制式搅拌机因其搅拌均匀、效率高,常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拌制,单次拌合量可达1.5m³,适宜大型工程。操作时需严格控制投料顺序,先干拌30秒再加水湿拌90秒,确保拌合物均匀。坍落度控制在70~90mm,以满足泵送需求。此外,拌合用水须符合饮用水标准,水灰比宜控制在0.45~0.55之间。为保证质量,每盘拌合时间不少于60秒,且每小时产量不低于10m³。定期校准设备,确保计量精度在±1%以内,避免因误差导致的质量波动。

3.3原材料计量的精确控制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原材料计量的精确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水泥、骨料、水及外加剂的计量误差应分别控制在±2%、±3%、±1%和±1%以内。采用电子秤进行自动计量,精度达0.1kg,可有效避免人工误差。砂石含水率波动会影响配合比准确性,因此需定期检测,当含水率超过5%时应相应调整加水量。例如,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为180kg,若砂含水率为6%,则需减少10.8kg水并增加18kg砂。拌合时按重量比投料,优先添加骨料与水泥干拌30秒后再加水湿拌90秒,确保混合均匀。定期校验计量设备,保持其灵敏度与准确性。

3.4浇筑顺序与分层厚度的确定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合理的浇筑顺序与分层厚度对防止冷缝及保证整体性至关重要。通常沿短边方向分层浇筑,分层厚度控制在30~50cm,以利于散热与振捣。对于大面积底板,可采用斜面分层法,每次推进约1.5m,确保上下层混凝土衔接紧密。如某工程底板长120m、宽30m,可划分为4个区段平行作业,每区段内再分4层逐层推进,层间间隔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约4~6小时)。浇筑过程中保持连续性,避免长时间中断。当气温高于25℃时,宜选择早晚时段施工,并采取洒水降温措施,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低于28℃。

3.5振捣工艺与密实度控制

水工建筑的振捣工艺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密实度与质量。插入式振动器是常用设备,工作半径约40cm,间距控制在30~50cm,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且不再下沉为宜,一般为10~30秒。对于钢筋密集部位,宜使用直径较小的振捣棒,频率保持在50Hz以上,确保振动力穿透力强。振捣时避免碰撞模板与预埋件,插入深度宜为棒长的3/4,留出1/4为空气排出通道。如底板厚度为80cm,可分两次振捣,第一次振捣至40cm厚后静停15分钟,待沉降稳定后再补振至表面平整。为保证密实度,还需对边角及模板边缘加强振捣,必要时辅以人工插钎辅助排气。

4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分析

4.1防洪与水资源调控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在防洪与水资源调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修建水库和堤坝,可以有效拦截洪水并调节河流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涝威胁,同时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及工业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这种综合性的调控手段不仅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混凝土结构凭借其坚固耐用的特点,成为实现这些功能的理想选择,为构建和谐的人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4.2发电与能源供应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在发电与能源供应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建造大坝拦截水流并形成落差,驱动涡轮机组运转发电,为社会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混凝土的高强度和耐久性确保了水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同时这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有效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水电作为一种灵活的能源形式,还可参与电网调峰调频,进一步提升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等。

4.3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

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在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中展现出积极作用。通过科学设计和精细施工,混凝土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同时融入生态友好型元素。例如,在混凝土表面增设植被护坡或人工鱼礁,既能稳固结构又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仿自然过鱼设施则帮助鱼类顺利洄游,维持水生生态平衡。混凝土构建湿地恢复工程,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束语

总之,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潘俊豪.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24):79-81.

[2]张德兴.水工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研究[J].水上安全,2024,(23):133-135.

[3]许佳.水工建筑中复杂结构混凝土模板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4,22(22):177-179.

[4]刘建忠.水工建筑工程施工中帷幕灌浆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1):122-124.

[5]姚宇华.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4,9(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