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桥工程沥青路面裂缝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贾琛
210604198906240312
摘要:本文聚焦市政道桥工程沥青路面裂缝问题,系统剖析裂缝分类,涵盖横向、纵向等多种类型;深入探究成因,荷载型与车辆超重等因素相关,非荷载型受温度、材料老化影响。详细阐述裂缝检测技术,对比传统人工巡查、钻芯取样与现代激光雷达、智能监测系统优劣。全面介绍施工处理技术,包括灌缝、贴缝、铣刨重铺及再生技术。
关键词:市政道桥;沥青路面裂缝;处理技术
引言
市政道桥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其沥青路面质量直接关乎交通顺畅与安全。然而,裂缝问题频繁困扰着道路运维,不仅降低行车舒适性,还缩短路面使用寿命,给城市发展带来阻碍。深入探究沥青路面裂缝的分类、精准溯源成因,是对症下药的前提;掌握先进的检测技术,能为后续修复提供精准 “诊断”;研发并运用有效的施工处理技术,结合严格质量管控,成为破解裂缝难题、保障道路持久耐用的关键路径。本研究立足实践,旨在填补技术空白,助力市政道桥沥青路面养护迈上新台阶。
一、沥青路面裂缝分类与成因剖析
1.1 裂缝分类
沥青路面裂缝形态各异,依据不同标准可细分为多种类型。按裂缝走向划分,横向裂缝通常垂直于道路行车方向,多呈规则直线状分布,其间距相对较为均匀。这类裂缝常因路面材料的温缩特性,在温度骤降时,沥青路面收缩受阻而产生。纵向裂缝则顺着行车方向延展,长度不一,成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由于路基压实不均匀,在长期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产生纵向拉应力集中,致使路面开裂。网状裂缝如同一张不规则的蜘蛛网密布在路面,是路面结构强度不足的典型表现,多由多种病害叠加、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理发展而来。
1.2 荷载型裂缝成因
荷载型裂缝主要源于路面承受的交通压力超出设计承载极限。在当今物流运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车辆超重现象屡见不鲜。超重车辆的轴载远超普通标准,使得路面在行车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竖向压力,基层与面层之间产生过大的剪应力,反复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内部结构逐渐松散、破坏,进而引发疲劳裂缝。交通流量大、行车频繁制动与加速的路段,如城市主干道的红绿灯路口、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区域,路面频繁经受水平力与竖向力的交替冲击,加速了路面材料的磨损与结构损伤,导致裂缝过早出现,严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与行车安全。
1.3 非荷载型裂缝成因
非荷载型裂缝受外界自然环境与材料自身特性影响显著。温度变化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昼夜与季节更替,沥青路面经历热胀冷缩过程。当温度急剧下降时,沥青混合料收缩,而基层对其收缩的约束作用使得路面内部产生拉应力,一旦拉应力超过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强度,温缩裂缝便应运而生。半刚性基层材料在成型后,由于水分蒸发会发生干缩现象,寒冷季节还会出现冷缩,这种体积变化传递至沥青面层,引发反射裂缝。
二、沥青路面裂缝检测技术
2.1 传统检测方法
传统检测方法在沥青路面裂缝检测历程中发挥了奠基作用,虽有局限但仍具实用价值。人工巡查是最为基础的手段,养护人员通过徒步或乘车沿道路缓慢行驶,凭借肉眼直接观察路面裂缝情况,手动记录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以及大致走向等信息。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无需复杂设备,能对路面裂缝有直观的初步认知。其主观性过强,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精神状态、观察角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难以精准量化裂缝特征,对于微小裂缝或隐蔽裂缝容易疏漏。钻芯取样检测则是从路面钻取一定规格的圆柱形芯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剖析。
2.2 现代检测技术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现代检测技术为沥青路面裂缝检测带来了高精度与高效率。无损检测技术中的激光雷达崭露头角,它利用激光束对路面进行高精度扫描,能够快速获取路面的三维图像数据。通过对海量点云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精准定位裂缝的位置、形状、尺寸,甚至可以识别出极其细微的裂缝,为后续修复方案制定提供详实依据。超声波检测技术则基于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向路面发射超声波,接收反射波信号来判断路面内部结构状况。
三、沥青路面裂缝施工处理技术
3.1 灌缝技术
灌缝技术作为处理沥青路面裂缝的常用手段,关键在于选对材料与把控工艺。材料选择上,热灌缝胶与冷灌缝胶各具特性。热灌缝胶在高温下具备良好流动性,能充分填充裂缝空隙,冷却后粘结力强,有效密封裂缝,防止雨水、杂物侵入,但其施工需配备专业加热设备,受气温影响较大,适用于较宽、较深裂缝。冷灌缝胶操作便捷,无需加热,可在低温环境下施工,能随时对裂缝进行快速处理,不过其粘结强度相对热灌缝胶略逊一筹,多用于细小裂缝应急修补。施工工艺方面,首先要精准开槽,依据裂缝宽度、深度确定开槽尺寸,一般宽度控制在1-2 厘米,深度为裂缝深度的1.5倍左右,确保开槽规整;接着彻底清理槽内杂物、灰尘与积水,可用吹风机、钢丝刷等工具,保证灌缝胶与裂缝壁良好粘结。
3.2 贴缝技术
贴缝技术凭借其便捷高效特性,在裂缝处理中应用广泛。贴缝材料主要有沥青基贴缝带与聚合物改性贴缝带。沥青基贴缝带成本较低,具有一定柔韧性,能较好贴合路面轻微裂缝;聚合物改性贴缝带性能更优,抗拉强度高、耐候性强,适应复杂环境变化,可用于较宽裂缝及重要路段。施工时,先对路面裂缝周边进行细致清洁,确保无灰尘、油污,可用扫帚清扫、湿布擦拭;待路面干燥后,将贴缝带中心对准裂缝,从一端缓慢展开粘贴,边贴边用工具压实,确保贴缝带与路面紧密贴合,尤其在弯道、接口处要注意压实,防止翘边,充分发挥其封水、抗拉裂功效,延缓裂缝扩展。
3.3 铣刨重铺技术
铣刨重铺技术是应对大面积严重裂缝、路面结构受损的有力举措。适用场景明确,当路面裂缝率超过一定阈值,如达到30%以上,且基层出现松散、坑洼等损坏状况时,铣刨重铺成为首选。施工流程涵盖铣刨旧路面,根据病害深度确定铣刨厚度,一般为5-15厘米,铣刨机要匀速作业,保证铣刨面平整;及时清理铣刨产生的废料,避免二次污染;最后铺筑沥青面层,控制沥青和集料的配合比、摊铺温度、压实度,保障新路面平整度、压实度与抗滑性能达标,恢复道路良好使用状态。
3.4 再生技术应用
再生技术秉持环保理念,为路面裂缝处理开辟新思路。就地再生技术包含就地热再生与就地冷再生。就地热再生是利用加热设备对旧路面加热软化,耙松后添加再生剂,与旧料重新拌合、摊铺、压实,其优势在于能快速修复路面病害,利用旧料,降低成本,但对设备要求高,能耗较大,适用于表面层病害修复。就地冷再生则采用机械破碎旧路面,加入水泥、乳化沥青等稳定剂与再生剂,常温下拌合、摊铺、压实,减少对环境影响,施工简便,多用于基层病害处理。施工关键控制点在于精准控制再生温度,热再生一般控制在120-180℃,确保旧料软化效果;合理确定再生剂掺量,依据旧料老化程度,通过试验精准调配,通常掺量在3%-8%。
结语
市政道桥沥青路面裂缝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剖析裂缝分类、成因,介绍检测技术,详述施工处理手段,涵盖灌缝、贴缝、铣刨重铺与再生技术。精准分类成因是治理前提,先进检测助力诊断,有效施工修复病害。虽面临技术、管理挑战,但持续探索创新,定能提升路面质量,保障交通畅行。
参考文献
[1]李威.市政道桥工程沥青路面裂缝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新城建科技,2024,33(10):148-150.
[2]牛兆峰.市政道桥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28):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