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如何运用小学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品格

作者

杨群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第二实验小学 2395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劳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场景等途径,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的美好品格。本文分析在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的意义,以及利用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品格的策略,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品格培养;教学措施

前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强健其体魄,还能很好地塑造其人格,使其做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以及愿意参加劳动。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持之以恒等优秀品格,而这些品格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度尤为重要。

一、在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将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教育方针。在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1]。人类的智慧产生于劳动之中,通过劳动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其形成尊重劳动、认可劳动、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优良品格。同时,劳动作为一种体力活动,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体魄。由此可知,落实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许多教育者将教育中心放在提升学生成绩上,忽视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育人任务,造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未得到充分践行[2]。在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体现。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融入社会,在社会中生存。将学生培养成可以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教育中落实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本领,教给学生融入社会的技巧。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掌握利用劳动生产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和方法。此外,通过劳动教育还能让学生掌握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达到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目的。

二、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品格的途径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1)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校需要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程中,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比如,可以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可以通过讲授劳动模范典型故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又比如,可以在物理、化学、生活等学科中组织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学生不仅能通过实验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在实验中感受劳动是如何改变生活和改变世界的,这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起着重要作用[3]。此外,可以在美术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动手绘画和制作手工作品等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力。

(2)开发校本课程突出教育特色

学校还可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在充分考虑本土资源基础上,开发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劳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学校需要分阶段设计校本课程,使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一年级学生劳动能力相对较弱,校本课程内容以启发学生劳动意识和培养学生基础劳动能力为主。可以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一些当地流传盛广的劳动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将一些技能教学融入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劳动活动。比如剪纸,制作灯笼等。三年级以上年级学生劳动力则有所提高,因此可以将农耕文化相关内容渗透到课程中,借助农耕文化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2.构建“三园”劳动教育场景,在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

“三园”指校园、家园和田园。劳动教育场景不能局限于校园,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三园”劳动场景,将校园、家园和田园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充分发挥校园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在劳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校园资源,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首先,可以在环境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管理好自己的课桌卫生、教室卫生以及校园卫生[4]。其次,可以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制作内容丰富的宣传海报,张贴在教室内或校园走廊、操场和文化墙的地方。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再次,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学习一门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比如,学习做一道菜,养一盆植物,或学会衣服清洁技能等。

(2)构建校园和家园结合的劳动场景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构建校园与家园相结合的劳动场景,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力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

首先,教师可以在校园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并积极投身于劳动中,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摆放课桌、搬运课本、清洁教室等劳动中,在学生完成这些劳动后,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肯定他们为班集体的付出,使学生从劳动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又比如,教师可以制定规章制度,

其次,教师通过沟通与家长形成共识,使家长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并在日常家庭教育中践行劳动教育,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做到尊重劳动,认可劳动和愿意劳动。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家长让孩子在家庭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在家庭中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劳动的喜悦。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让其参与到家庭清洁中,完成扫地、拖地和晾晒衣服等简单的劳动活动。在学生完成这些劳动后,家长同样要给予肯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劳动让家庭变得更美好和谐。这样孩子的劳动的动力才会更强。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以及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同时,积极构建“三园”教育场地。充分发挥校园、家园和田园的劳动教育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尊重劳动、勤于劳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涂建新.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品格发展的方式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4):4.

[2]姬大卫.指向品格提升的农村小学新劳动教育实践探究[J].教师博览, 2023(15):86-87.

[3]王会军.推进学校劳动教育 塑造学生劳动品格[J].山西教育(管理), 2022(7):18-18.

[4]潘忠华.浅析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相互渗透[J].教育(周刊), 2022(4):2.

[5]马婕.运用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1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