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乐形象对于歌唱的作用
段沈馨
四川音乐学院
摘 要:本文以音乐形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音乐形象溯源、解析,将音乐形象的作用解剖开来,同时结合艺术歌曲《飞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歌曲的音乐形象入手解析歌词和旋律,进一步分析如何运用音乐形象进行歌曲的演唱。我们通过对音乐形象的研究探讨,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歌者更好的表达、欣赏、演唱声乐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声乐艺术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音乐形象;《飞蛾》;艺术歌曲;《诗经》
一、音乐形象的溯源
在许多作品中,存在着一些具有独特角度的作品。大多数作品或写实、或写景、或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故事……然而,从个人演唱经历而言,有着代表性位置的写法是将物拟人化,将人比喻化的写法。物有具体形象,比喻有具体对象,而在音乐中,我们叫做音乐形象。
关于音乐形象,我们可以追溯到《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歌诗总集。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①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4页。
]《诗经》中有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即“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同我们音乐形象的写法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关于“赋”“比”“兴”的解释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但是经过查阅,叶嘉莹先生在《古诗词课》中提到了一种较为一致的意见:“赋”有铺陈之意,是把所欲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式;“比”有拟喻之意,是把所欲叙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兴”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欲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由此总结一番可以发现,它们实际上都表明了诗歌中情意与形象之间互相引发、互相结合的几种最基本的关系和作用。
总结说来,中国的诗歌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概往往来源于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界的感发。古人认为感发有三种方法,即“赋”“比”“兴”。这些都是古人对于诗歌形象、感发作用的一种最早的认识。
二、艺术歌曲《飞蛾》中的音乐形象
艺术歌曲《飞蛾》是大多数的音乐学习者会学习演唱的歌曲,所以选用此歌作为例子,音乐学习者能更快的了解到音乐形象的作用。此外,这首歌对于音乐形象上的运用非常具有代表,可谓是典型例子,更易于学习和研究。此章节主要是从作词与作曲家的角度对歌曲进行分析,以便于看到音乐形象是如何作用于词曲创作的。
(一)音乐形象如何作用于歌词
艺术歌曲《飞蛾》是大多数音乐生会接触到的短小精悍的艺术歌曲,就歌词来说,如果不用心体会,很容易单纯理解为唱飞蛾本身。但细读一下歌词,里面很多地方可以细品。
“我是一只飞蛾,请你不要笑我。”以第一人称开头,拉近了歌曲与演唱者的距离。一个“请”字突出了人与飞蛾二者之间的关系,飞蛾较之于人,是那么的微小。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却让人忽略。接下来的歌词有着动态的美感:“远远地飞来,轻轻地掠过。”这何尝不是大多数飞蛾的样子。它们常年坚韧且普通的生活。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人对于生命的追求也是渺小平凡且坚韧。“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左,忽而右。”这一句非常有趣。表面写飞蛾的动态轨迹,但似乎也映射人的成长轨迹。“只顾盘旋,不知闪躲,终于哟撞向熊熊烈火。”词作者写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执着,就像飞蛾一样,不怕任何困难,只为寻求一个光明方向。接下来的歌词,词作者给出了撞向烈火的答案:“为了一点温暖和光明,纵然把生命化成灰末,却也无话可说。”这句歌词道出了飞蛾内在的高尚品质。飞蛾看似飞的毫无目的,但是内心却追求着光明。这句话有些悲伤,但也有对于飞蛾的赞美之情。最后一句“我就是这只飞蛾,请你不要笑我。”仿佛是飞蛾的墓志铭,是对飞蛾一生的总结,是自传的结束,虽然平淡但却意味深长。
词作者在写词时是由心及物的,借用飞蛾这一物象,将其拟人化,表达一些难于表达的生命哲理。词作者在物象的选择上深思熟虑,物象需要平凡而伟大,普通而特别。这样的物象才能表达一些生命哲理。因为哲理也来自于生活。这首词最具特点的是,词作者不是单一的“比”,歌词风格还带有“赋”一般的娓娓道来的叙述感。这种叙述感让整首词更加贴近生活且诚挚。这种使用结合手法创作出来的词,某种程度上会让词更加立体生动。让你仿佛在看一只飞蛾平凡的一生,但歌唱者心中留有一丝忧伤、黯然和平静,这便是词作者独具匠心的地方。
(二)音乐形象如何作用于旋律
谱曲上更多了一些理性安排,更像是以西方思维的曲式结构安排而成。精妙绝伦之处就在于曲子虽然短小,但是节奏变化多样,情绪层层递进,调式调性和谐统一。
节奏安排上有着起伏跌宕的变化,采用三拍子的节奏,由最开始的缓和匀速的速度起拍,加之以弱起,有着娓娓道来的感觉。在动态描写飞蛾动作时,节奏符合说话语调,“远远的”、“静静的”,将音符时值变短,但整体速度依旧很稳。伴奏织体运用一个琶音进行转变,“忽而高、忽而低……”随着音高变化,音符的变化也对应歌词,音高时高时低。“只顾盘旋,不知闪躲,终于哟,撞向熊熊烈火。”这一句的伴奏织体组合节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使用震音来烘托音乐的氛围。随后进入平静缓慢的飞蛾内心独白,音乐速度放缓、放稳。“为了一点温暖和光明,纵然把生命化成灰末,却也无话可说。”节奏为了配合说话速度进行了节奏的切分,贴近日常口语语速。最后一句仿佛飞蛾扑火后的墓志铭,回到开头节奏,但伴奏织体更加丰富。
从调式上看,作曲家别具匠心,采用了中西结合的作曲手法。在歌曲的一开始,主要采用的是五声调式中的D徴调式作为音乐旋律动机,其中间又穿插了西方的大小调式。最突出的是在描写“飞蛾扑火”这一段的时候,作曲家为了突出这种氛围的紧迫感,不断的进行调性的游离,构造出了与开头动机不一样的情绪。最后一部分运用了e小调,“请你不要笑我”一句最后落在do上,与开头相照应。
通过这种节奏、伴奏、速度和调式的组合,音乐情绪也层层递进。整体的音乐旋律线条起伏跌宕,这也构造出了音乐线条的形象。全曲从平静到激动再回归平静,虽然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五句话,但其音乐内涵和艺术性完全涵盖其中。
总而言之,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不仅仅作用于歌词,而且也对应旋律。这就是将语言与节奏、人声与情感、音乐与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演唱艺术歌曲《飞蛾》时如何运用音乐形象
在了解完作词家、作曲家如何将音乐形象运用于艺术歌曲《飞蛾》的创作中之后,笔者将进一步以演唱的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第一句,可以看出词作者把飞蛾作为物象,即前文提到的音乐形象。一般提到飞蛾,首先可以联想到奉献,无私,飞蛾扑火这样的一种精神特征。那么在演唱时,就不能只单面的演唱“我是一只飞蛾”。在演唱第一句时,应该内心先有情,把情寄托于气息再出声音。想象自己是一只飞蛾,在一个空旷的草地上飞舞,周围的一切不论是喧嚣还是安静,飞蛾只是从远处飞来,又淡淡的离去。构想出这样的演唱场景。这一句的处理类似于铺陈直叙,是一个故事的开头,是静谧而内敛的。将注意力放在气息上,用气息将声音托住,这样的声音才会连贯。
第二句仅仅只有一句话,就将音乐线条叙述了出来。“高、低、右、左”两组对比将飞蛾的飞行动作描绘的淋漓尽致。借助这一音乐形象,演唱者可以想像一只飞蛾在空中盘旋,向着光明飞去,飞得很高。但遇见其他小虫又会落下盘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但这一部分很有意义的点在于它的歌词和音乐旋律是对应交互的。音高旋律随歌词描写动作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演唱过程中,这一句是富有戏剧性的,用弱唱强唱来突出“高、低、右、左”四个动作。比如“高”需要强调且音高也较高;那么“低”就需要弱唱,与前面形成对比。
第三句通过伴奏织体的加强,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部分,也就是飞蛾扑火。借助飞蛾扑火的音乐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一只坚定不移的飞蛾。所以,在演唱这一部分时,整体是坚定的,肯定的。这样才能与上一部分形成对比,音乐情绪在层层递进。演唱时,为了更加有飞蛾扑火的气势,演唱者可以使用全通道进行歌唱。这样的声音更加浑厚有力,让歌曲停留在飞蛾扑火的高潮。
第四句更像是飞蛾扑火后的内心独白,是对第三句的回应。世人不明白飞蛾为何扑火,飞蛾给出的回答是“为了温暖和光明”。在演唱过程中,注意这一句的咬字,一定要干净利落。不能因为回到中低音区就放松,虽然音低,但内心的情绪、气息的对抗都不可以松懈下来。对比上一部分,这一段适合弱唱且平静。演唱时不需要有太大的音量起伏,不论音的高低,都放在气息上。总而言之,这一句的演唱更加注重控制。将声音寄托于气息,用气息来控制音量。
最后一句,我们看作是飞蛾的墓志铭。它诉说完了自己的一生,最后为自己写上的墓志铭是“我就是这只飞蛾”。对应开头的“我是一只飞蛾”,虽然都是飞蛾,已然情绪已经完全不同了。对比开头的演唱,此处的演唱多了一些淡然和无畏的情绪。演唱过程中,一开口音高稍高,所以在张嘴前,就要想好声音位置。最后一句重在对于声音的控制。尤其是“不要笑我”是一个高弱的处理,声音在高位置上,把音丢给气息进行控制。这一部分在演唱时难度较大,可以借助音乐形象先体会演唱情绪,两句分开进行练习巩固。
结语
本文以研究音乐形象的角度出发,在具体剖析音乐形象后,便于读者更直观的理解音乐形象的定义。同时以艺术歌曲《飞蛾》举例,从词曲、演唱方式等具体方面进一步分析歌曲,有助于演唱者更好的把握艺术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其内涵。
声乐演唱技巧上的内容确实很重要,但像音乐形象这样的思想工作也不能缺少。声音永远为我们所演唱的作品服务,了解作品背后的内涵、情感及其立意能帮助演唱者更好的把握作品。就像例子艺术歌曲《飞蛾》一样,通过音乐形象飞蛾进一步分析后,演唱者能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这不是单一的演唱飞蛾,其背后的内涵是人生追求哲理的高度立意。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诠释之下,艺术歌曲《飞蛾》的演唱虽然有哀情但不忧伤,虽然抒情但不缠绵。同时,希望此篇文章能帮助歌者更好的创作、欣赏和演唱此类的声乐作品,同时也能提高对此类声乐作品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元莹. 艺术歌曲中“梅花”的音乐形象分析[D]. 内蒙古艺术学院, 2023. DOI:10.44569/d.cnki.gcbia.2023.000010
[2]王婷婷,王蓓蓓. 音乐形象分析在音乐作品理解中的作用[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38(03):47-52.
[3]王松.诗意 乐境 声情——论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美学意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1):221-222.
[4]宋雨虹.艺术歌曲《飞蛾》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J].艺术科技, 2023, 36(1):64-66.
[5]李英. 黄自艺术歌曲音乐形象探微——以《玫瑰三愿》为例 [J]. 音乐创作, 2007, (02):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