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罗娟娟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章田寺乡胡厂小学 434324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成效。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计算兴趣、准确性和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
引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重要地位。计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偏重机械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理解计算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力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计算,体验计算的意义[1]。
以分数的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的地,已种了的玉米,的花生,他想再种些蔬菜,还可以种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呢?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加法得出已种的部分是 +=,进而用1-=算出还可以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分数加法的意义。教师还可进一步延伸:若把这块地平均分成15份,已种了其中几份?可种蔬菜的面积是已种部分的几倍?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能真正领会计算的意义。
二、动手操作,理解计算方法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依次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构建知识框架[2]。
以教学小数加法为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清晰地表示出整数相加的过程。随后,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具体问题:“1.7加上2.4等于多少呢?”为了直观展示小数加法的计算过程,学生可以借助“刻度尺”这一教具。首先,学生将刻度尺的零点对齐,然后找到1.7的位置,并做好标记。接着,从1.7的位置开始,向右移动2.4所对应的刻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数点后每一位代表0.1(或更小的单位,取决于刻度尺的精度),因此学生需要向右移动2个大格(代表0.2)和4个小格(如果刻度尺的精度为0.01的话),从而到达4.1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小数加减法在数轴上的表现形式:加法是向右移动,而减法则是向左移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手、脑、眼得到了充分的协同运用,不仅加深了对小数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还能够在主动探索中逐渐领悟小数加减法的本质和规律。
三、探索交流,提倡算法多样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为了使学生获得坚实的知识,必须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成为观察、分析和发现规律的主体[3]。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乐于交流,并提倡多样化的计算方法。
以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一个笼子里共有鸡和兔10只,共有32条腿,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尝试,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使用尝试代入法,他们可能会先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兔),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差异进行逐步调整,直到找到符合题目条件的答案。还有的学生可能会采用画图法,他们用简单的图形,如用○表示鸡,△表示兔来直观地表示鸡和兔的数量,并通过摆放和计数来寻找答案。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开阔思路。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各种方法的异同,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从而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的多元化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培养。
四、设计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练习是理解新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感知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一系列有目的性、层次分明的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当学生初步掌握了解了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来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第一组练习可以包括一些简单的方程,如“3x+1=10”和“2x-5=11”等,通过解决这些方程,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第二组练习的难度可以适当提升,可以包含一些稍微复杂的方程,如“5x-1-2x=8”和“(3x+1)/2=5”等。通过解决这些方程,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解方程原理的理解,并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第三组练习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红买了文具盒和铅笔,共花费了25元。已知每个文具盒的价格是5元,每支铅笔的价格是2元。设小红买了x个文具盒,请列出方程并求解。”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解方程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主动探索。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直观感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碰撞,设计科学的练习促进知识巩固。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必将培养出一批批具备扎实计算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玉存.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路径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15):25-27.
[2]肖习权.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04):48-50.
[3]何冰心.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