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方琳

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愉景学校  421001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低、表达机会不均等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1]。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协作构建知识。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极大化个体语言实践频度与深度,突破表达机会的稀缺瓶颈:传统口语课堂常受制于时间与规模,个体学生实际开口表达的机会往往高度受限,易沦为少数活跃分子的舞台。小组合作则从根本上打破了这一困境。它将大集体细化为若干小型互动单元,为每一位成员提供了相对充裕且安全的表达时空。在小组内,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听众或偶尔的应答者,而是必须承担起表达者、倾听者、回应者的多元角色。这种结构性的安排,迫使或激励每位成员都必须参与到口头交流的实践中,无论是陈述观点、分享信息、提出疑问还是进行讨论。这种高频次、常态化的“说”的实践,是提升口语表达流利度、准确性和自信心的根本前提,有效解决了课堂话语权分配不均的核心难题[2]。

营造低焦虑、高支持性的心理场域,弱化表达的情感障碍:口语表达,尤其是对于语言能力尚在发展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学习者而言,常常伴随着显著的焦虑感,害怕出错、担心被评价的心理压力会严重抑制表达的意愿和质量。在全班师生众目睽睽之下发言,这种压力往往被放大。小组合作则天然地构建了一个心理安全感更强的微环境。在熟悉度相对较高、人数较少的同伴面前,学生的心理防线更容易放下。小组内部通常能形成一种互助、包容而非过度竞争的氛围,成员间更容易建立基于共同任务的信任感。即使表达中出现语误或观点不成熟,来自同伴的即时反馈(如鼓励的眼神、善意的补充或共同探讨)也远比在全班面前的公开批评或冷场更易被接受。这种降低的“情感过滤”(AffectiveFilter),使学生更敢于尝试、更愿意开口,为真实的语言输出创造了有利的心理条件[3]。

激活同伴互动的学习潜能,促进表达质量的迭代精进:小组合作学习超越了个体孤立的练习模式,其精髓在于成员间持续的、建设性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提升口语表达质量的强大引擎。在围绕特定交际任务(如讨论、协商、决策、解决问题)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成为彼此的“镜子”和“脚手架”。一方面,通过倾听同伴的表达,学生能直观地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词汇运用和逻辑组织,无形中拓宽了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表达策略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伴反馈(PeerFeedback)机制的自然生成。成员间在交流中会本能地对彼此的观点清晰度、论据充分性、语言得体性、逻辑连贯性等进行即时或延时的回应、补充、质疑或优化建议,源于同伴视角的、具体情境化的反馈,往往比教师单向的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学生在接收反馈、回应反馈、调整自身表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和元认知反思(MetacognitiveReflection)。基于真实交际需求的“互评互改”过程(尽管不一定是正式的书面修改,更多是即时的口头修正和调整),有力地驱动着学生主动关注表达的精确性、有效性和适切性,从而促使口语产出从“能说”向“说得好”、“说得有效”不断精进[4]。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教师需综合考量学生的性格特征、语言能力、思维逻辑等个体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原则构建学习共同体,例如将内向与外向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弱的学生、逻辑思维与感性思维突出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确保每组 4-6 人形成能力互补的多元结构。在角色分配上,除常规的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外,可增设计时员(控制讨论进度)、观察员(记录互动质量)等角色。每周实施角色轮换制度,如本周担任记录员的学生下周调整为发言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倾听整理、观点提炼、公开表达等不同维度得到针对性锻炼。以“新闻播报”活动为例,观察员需记录组员发言次数,计时员把控各环节时长,这种结构化分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效能。

(二)设计分层任务,激发参与

任务设计应建立“基础 - 提升 - 挑战”三级目标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和能力进阶。以“环保主题辩论赛”为例:(1)基础层任务:收集整理支持己方的论据(如节水标语、垃圾分类数据),侧重信息筛选能力;(2)提升层任务:分析对方可能的论点并预设反驳策略(如针对“科技解决污染”论点,准备新能源局限性的案例);(3)挑战层任务:担任结辩陈词角色,综合双方观点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如设计“校园环保银行”积分制度)。在“情景对话创编”活动中,能力较弱的学生负责编写日常问候语,中等生设计矛盾冲突桥段,能力突出者整合情节并优化语言艺术性。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均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体验,课堂参与度提升显著。

(三)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反思

构建三维动态评价体系,贯穿活动全过程:(1)个人评价维度:聚焦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如语速停顿控制)与逻辑性(观点衔接是否合理)。在“故事接龙”活动中,学生需填写自评表,从“用词准确性”“情节连贯性”等指标进行星级自评,并录制音频回听改进。(2)小组评价维度:采用“合作雷达图”互评工具,从贡献度(提出有效建议次数)、协作性(主动帮助组员)、创新性(观点新颖度)等维度进行组间互评,辩论准备过程中,记录员需标注每位成员的论点贡献值,作为小组评价依据。(3)教师评价维度:通过《口语交际能力量表》进行专业诊断,重点评估语言规范性(方言词修正)和内容深度(观点是否具社会价值),例如在“传统节日介绍”活动后,教师针对“端午节”小组的表述,指出“应补充屈原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以实现内容深化。三类评价结果按4 :3 :3 比例构成最终评价,并通过“闪光卡”(记录优点) + “成长卡”(指明改进点)的反馈形式,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优化的学习路径。

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注入新活力,科学分组、分层任务设计与多元评价,能有效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融合,例如利用线上平台拓展交流空间,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场景。

参考文献:

[1] 刘春花 . 例谈“本色语文”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5,(01):78-80.

[2] 张钰琳 .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项目化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D]. 集美大学 ,2024.

[3] 王智慧 .“智慧课堂”模式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用及效果分析——以第三学段“意见不同怎么办”口语交际“智慧课堂”实施为例 [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 年第二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 合肥市西安路学校 ;,2023:413-415.

[4] 徐文静 . 浅谈“本色语文”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 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信息化理论与教育发展分论坛论文集(二). 宜兴市张渚小学;,202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