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概念教学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影响
赵宁
安国市实验中学 河北省 保定市安国市 071200
摘要:在数学教育体系中,数学概念教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负担着数学知识传授的使命,更在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特别是计算技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技能,作为数学科目的一项基本技能,其发展与精进依赖于对数学概念的透彻理解和精确运用。本文分析概念教学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影响,探究优化概念教学提升学生运算能力措施。
关键词:七年级;概念教学;运算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构建于概念之上的学科,其特征在于逻辑的严谨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把握基础概念,还需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向抽象逻辑思维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以协助学生构建起明晰的数学概念框架,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概念教学对学生运算能力影响分析
(一)强化运算基础
在中学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七年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概念教学尤为关键。借助系统化且严密的概念阐释,学生能够构筑起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明确理解。这一理解构成运算技能的基石,助力学生洞悉运算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确保他们在执行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运算任务时,均能精确无误地运用相应法则,有效降低错误发生的频率。因此,概念教学通过巩固学生的运算根基,为运算能力的全面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促进概念理解
在七年级这一关键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正逐步走向成熟,而概念教学恰好成为连接具象与抽象思维的桥梁。依据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法,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进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种理解超越浅尝辄止的层面,触及概念的深层含义及其适用范围,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完备的数学知识架构。一旦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他们在执行运算任务时便能更加自如地运用所学,显著提升运算的精确度和效率。
(三)巩固运算技能
概念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新知识的引入,更在于知识的稳固与能力提升。在七年级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借助持续的概念练习与应用实践,学生的计算能力可得到循序渐进的强化与提升。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温故知新,更是对计算技能的深化挖掘与广泛延伸。学生在反复运用数学概念执行计算任务时,能够逐步洞察计算的内在规律与实用技巧,进而形成个性化的计算策略。如此,当面对复杂的计算挑战时,他们便能迅速锁定解题路径,高效且准确地完成计算任务。
二、优化七年级概念教学提升学生运算能力措施
(一)精准释义——概念图解,固化认知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着重指出的“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概念图示运用图形化表达方式,将繁复的数学概念分解为易于吸纳的构成元素,助力学生建立起条理分明的知识体系。这一方法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又能在细节上加深对每个独立概念的深刻认识,为精确计算技能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以“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师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创建一个详尽的概念图示。在此图示中,数轴作为核心要素,占据图示的中心位置。由数轴延伸开去,引出正数、负数、绝对值、相反数等关键要素,并通过箭头辅以精炼的文字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譬如,数轴上的各个点能够直观地体现有理数之间的大小顺序,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则通过数轴上的位置变动得以清晰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入具体实例,比如通过“-7 + 4 - 3”的计算,运用概念图示逐步展示每一步的演算步骤。首先,在数轴上明确-7的位置,随后向右移动4个单位到达-3的位置,最后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抵达最终答案-6。这种动态的展示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运算流程,同时也深化他们对于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理解。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练习题目,例如“计算-5 + 8 - 6的结果,并在数轴上标示出运算步骤”“依据所给数轴图示,编写相应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式”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技巧,而且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迅速从概念图示中提取所需的知识点,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
(二)动态演示——直观感知,强化运算
在七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索道路上,动态展示犹如一股清新的力量,借助动画技术和软件仿真等手段,赋予整式构成、同类项合并、括号去除等运算过程以动态特性,使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直观捕捉到数学概念演变的动态轨迹,进而增强对运算原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计算的精确度和效率。
针对“整式及其加减”的教学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精心策划一系列动态展示环节,旨在通过直观的感官体验来增强学生的运算技能。课程开启之初,便通过动画生动展现单项式如何汇聚成多项式,以及各项系数与字母部分的动态呈现方式。以“2x + 3y”为例,软件能够自动将“2x”与“3y”以不同色彩突出显示,并伴随声音提示,从而帮助学生直观领会整式的构建过程。在同类项合并的讲解中,动态展示的独特优势尤为凸显。软件能自动识别并高亮标记同类项,例如“2x”与“4x”,随后模拟它们的合并流程,将“2x + 4x”转化为“6x”。在这一过程中,软件通过动画直观展示系数相加的具体步骤,并辅以声音提示,使学生深刻理解合并的实质在于系数的加减运算。在括号去除的教学中,动态展示同样扮演关键角色。通过逐步揭开括号的神秘面纱,清晰展现括号前正负号对括号内各项的影响,帮助学生洞悉“符号变化”的内在逻辑。例如,在展示“-(2x - 3y)”时,软件会自动将括号内的每一项进行符号反转,变为“-2x + 3y”,并通过动画效果生动呈现这一转变过程。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与动态展示相辅相成的练习题,如“合并同类项:3x + 2y - 4x + 5y”“去括号并合并同类项:2(3x - 4y) - 3(2x - y)”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则,还能在动态展示的辅助下,更加深入地洞察运算的内在机制,从而有效提升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逻辑推演——过程探究,深化理解
在七年级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公式推导不仅是衔接数学抽象概念与实际应用的纽带,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技巧的核心要素。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数学教学应当重视“过程与途径”,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公式的探索与推导过程中,借此途径深化对数学原理的领悟,从而显著提高计算的精确度和效率。公式推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洞察知识的发展脉络,还能点燃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培育问题解决的技能。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为例,为优化概念教学,可采取如下策略:在阐释一元一次方程ax+b=0(a≠0)的解法时,避免直接陈述解的形式x=-b/a,而是引领学生从等式的基本属性出发,理解对等式两边实施相同运算后,等式依旧成立的数学原理。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例如“如果一个数的两倍加上5等于15,那么求这个数是多少”,指导学生设定未知数,构建方程2x+5=15。紧接着,通过一步一步地逻辑推演,展示如何从方程中消除常数项(即等式两边同时减去5),再通过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即同时除以2)来求得解x=5。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程序,更为关键的是,通过逻辑的逐步展开,加深他们对等式特性和方程求解机制的理解,从而在进行数学运算时能够更加灵活且准确地运用相关公式。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启程阶段——七年级,概念教学的成效直接关乎学生运算技能的培育与增强。借助精确的概念阐释、生动直观的感知体验以及透彻的公式推导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助力学生构筑稳固的数学根基,还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锻炼其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概念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思维的深度激发,它引导学生在理解中掌握新知,在掌握中孕育创新,进而在数学的天地间自由飞翔。因此,七年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概念教学,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之旅铺设稳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康称彩.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8):104-107.
[2]双鹂,詹钰.论数学运算及其教学[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4(06):124-128.
[3]刘侠南.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林区教学,2019,(10):99-101.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七年级学生
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4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