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神话在日本的传播与嬗变
张景舒 许昊博 田玲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710127
(基金项目: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697369)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山海经》和《百鬼夜行》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传统鬼神著作,从古至今对中日两国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这两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文本背景、内容上对两本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差异的形成原因,最后揭示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百鬼夜行》;鬼怪形象;文化传播与创新
引言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话典籍,记录了大量奇异地理、神兽妖怪及神话故事。作为上古时期的志怪作品,《山海经》不仅提供了中国神话世界的丰富素材,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与此同时,日本的《百鬼夜行》是日本妖怪文化的代表作品,它通过绘卷的形式描绘了大量妖怪形象,并在阴阳道、神道教的影响下,发展出独特的妖怪体系。
从妖怪形象来看,《百鬼夜行》中许多妖怪与《山海经》中的神兽存在相似性,例如雷兽与夔牛、九尾狐与狐者异、八岐大蛇与相柳等。这种相似性并非巧合,而是文化传播和再创造的结果。
目前关于《山海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学、历史地理、民俗学等领域。李学勤(2006)对《山海经》进行了系统考证,认为其成书经历了长期演变,蕴含丰富的上古信仰和巫术传统。袁珂(2013)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体系进行了整理,指出其中妖怪形象不仅具有自然象征意义,还与古代社会结构相关。
在日本,《百鬼夜行》的研究涉及妖怪学、民俗学及视觉艺术。鸟山石燕(1980)的绘卷整理了日本妖怪形象,而小松和彦(2011)则从民俗学角度探讨妖怪文化的社会功能。田中俊郎(2003)提出,日本的妖怪形象受到中国志怪小说和神话的影响,并在阴阳道信仰体系下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尽管二者成书时间、文化背景不同,但它们在内容、表现形式、象征意义上存在诸多联系,《百鬼夜行》中许多妖怪形象和观念,实际上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相似的原型。虽然已有研究探讨了中日妖怪文化,但尚缺乏系统性的跨文化对比。本研究希望通过妖怪形象分析,揭示《山海经》对日本妖怪文化的影响,并探讨文化传播的机制。
一、《山海经》与《百鬼夜行》的写作背景
为了对两部著作的妖怪形象进行对比及探究影响原因,首先应当对二者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详细调查:
(一)《山海经》的写作背景
1.成书时间与历史背景
《山海经》成书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学界普遍认为它的最早部分可能源自战国时期(约公元前五世纪),至汉代(约公元前一世纪)由刘向、刘歆整理定型。全书共十八篇,包括《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内容涵盖奇异地理、珍禽异兽、神祇信仰、巫术仪式等。战国至汉初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百家争鸣,民间信仰丰富。人们对世界的探索既依赖于现实经验,也充满幻想。上古时代的部落征战、迁徙、对异域土地的向往等,都可能成为《山海经》神话传说的灵感来源。例如书中记载的许多异兽,可能是对远方未知生物的夸张描述,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社会秩序及灾难的理解。
2.文化背景与创作动机
(1)巫觋文化的影响:《山海经》有浓厚的巫术色彩,许多异兽、神灵都与占卜、祭祀相关。例如,《大荒西经》记载:“有神人,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这种带有原始宗教特征的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地运行的解释方式。
(2)地理探索与幻想:书中记录了大量奇异之地,如《海外东经》记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日不死之国。”这类描述可能源自商旅、游历者的口述,也可能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3)道德象征与教化功能:部分妖怪或神兽形象带有明显的道德寓意,如“九尾狐”既可以是祥瑞,也可以是妖孽,象征着人性中的善恶两面。
(二)《百鬼夜行》的创作背景
1.创作时间与历史背景
《百鬼夜行》指的是一系列妖怪绘卷,而非单一的作品。最早的妖怪信仰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神道教,但真正的妖怪文化体系在平安时代(794-1185年)逐渐形成。平安贵族信奉阴阳道,认为世界充满鬼神,妖怪成为人们解释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到了镰仓、室町时代,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使得妖怪传说更加盛行。 江户时代(1603—1868年)是妖怪文化的巅峰时期,绘卷艺术繁荣,妖怪形象被广泛传播,并逐渐融入市井文化。浮世绘大师鸟山石燕的《今昔百鬼拾遗》《画图百鬼夜行》等作品,将许多妖怪形象具象化,使它们深入人心。“百鬼夜行”的概念也大致形成于这一时期。
2.文化背景与创作动机
(1)神道教与阴阳道的影响:日本妖怪文化的形成与神道教密切相关。神道教认为万物有灵,而阴阳道则强调阴阳五行与鬼神影响人间。因此,许多妖怪并非纯粹的恶灵,而是带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存在。
(2)社会动荡与心理投射:镰仓、室町时代战乱不断,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加深,妖怪故事成为社会动荡的一种心理投射。例如“饿鬼”形象,便是佛教“饿鬼道”观念的衍生,代表因贪欲而堕入地狱的亡灵。
(3)娱乐化与市井文化的兴起:到了江户时代,妖怪文化逐渐从恐怖神秘走向通俗化,甚至带有幽默成分,如“唐伞小僧”(一把会跳舞的伞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淡姿。【1】
二、妖怪形象对比分析
对二者的背景进行调查后,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山海经》与《百鬼夜行》之间的联系,本文选取了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妖怪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自然属性、文化象征及相互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一)夔牛(《山海经》)与 雷兽(《百鬼夜行》)
1.形象与特征
夔牛出自《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 夔牛通体散发光芒,鸣声如雷霆般震耳欲聋,它不仅能操控风雨雷电,还曾被黄帝剥皮制成战鼓,以鼓声威震四方。这一设定赋予夔牛神圣而威严的形象,使其不仅象征自然的雷电之力,同时也是皇权和神力的象征。
而雷兽(雷獣,らいじゅう)则是日本传说中的妖怪,通常被描述为狸猫、狼、龙或猫鼬的形态,伴随着雷电出现,甚至能藏身于雷云之中,被认为是雷神的使者。民间传说中,雷兽落入人间时,会被雷击引发火灾,因此被视为天灾的象征,甚至有人认为雷兽会进入人的身体,引发雷病(癫痫)。
2.自然属性的相似性
夔牛和雷兽同属雷电之灵,都与暴风雨和雷霆密切相关。夔牛的出现必定伴随风雨雷电,而雷兽则是在雷雨中降临,二者都象征着天地间的雷电之力,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话化理解。
3.神话功能与象征意义的不同
夔牛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化身,更被赋予了政治象征意义,成为黄帝镇压天下的神器,象征着皇权与天命。而雷兽在日本神话体系中则更侧重于解释雷声的来源,以及雷电对人间的影响,它的形象更具民俗色彩,与雷神信仰相结合,成为一种灵兽般的存在。
4.文化影响与传播
日本的雷兽概念可能受到了中国龙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神话体系中,龙不仅掌管风雨,也与雷电息息相关,而夔牛同样具有雷电神兽的属性。从文化演变来看,日本的雷神形象与中国的雷公、雷兽之间存在一定的渊源。
(二)九尾狐(《山海经》)与 狐者异(《百鬼夜行》)
1.形象与特征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若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这里的九尾狐是一种神异之兽,长有九条尾巴,啼声似婴儿啼哭。它既可以是祥瑞的象征,也可能化为妖邪,例如后世《封神演义》中的妲己,便是九尾狐的化身,以美色惑主,祸乱天下。
日本传说中的“狐者异”(こじゃい)是一种能够变化为人形的妖狐,往往以美艳的女子形象出现,与人类交往,甚至成为他们的妻子或情人。但它们通常怀有不为人知的目的,或是吸取人类的精气,或是欺骗并戏弄凡人,最终带来不幸。
2.形态与能力的相似性
两者都具备狐狸的外形,并且拥有变化人形的能力,这使得它们在民间传说中往往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此外,它们都能以魅惑人心的方式影响人类,这一点使得九尾狐与狐者异在传说中扮演的角色颇为相似。
3.文化象征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九尾狐既可以是吉祥之兆,也可能是妖邪的代表。《山海经》中曾提到九尾狐的出现预示着太平盛世,而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它更多地被塑造成魅惑君王、祸乱朝政的妖物。而在日本文化中,狐者异的形象更加负面,通常以欺骗、幻术的象征出现,强调妖狐的狡诈与危险性。
4.文化传播与影响
九尾狐的形象对日本的妖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日本《源平盛衰记》中记载的“玉藻前”传说,与中国妲己的故事高度相似——玉藻前变为贵妃迷惑天皇,最终被识破斩杀,这一情节很可能来源于中国的妲己传说,体现出九尾狐文化的跨地域传播。
(三)相柳(《山海经》)与 八岐大蛇(《百鬼夜行》)
1.形象与特征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相柳,九首,人面蛇身,食人。” 相柳是共工的部下,身躯庞大,九个蛇首贪婪嗜血,所到之处皆成泽国,象征着肆虐的大洪水,最终被大禹所斩杀。相柳不仅是一个怪物,更是中国洪水神话体系中的重要象征。
八岐大蛇(やまたのおろち)则是日本神话中的巨大妖蛇,有八个头,每个头都像山一般巨大,拥有猩红的眼睛和浑身蔓生的苔藓。它吞噬少女,被须佐之男命所斩杀,传说中它的体内藏有“天丛云剑”(即日本三大神器之一)。
2.形态特征的相似性
相柳和八岐大蛇同为多头蛇怪,身形庞大且极具破坏力,二者都象征着某种自然灾害(洪水或山洪)。
3.象征意义的相近
相柳代表着洪水的灾难性力量,意味着毁灭与破坏。而八岐大蛇的故事被认为与日本的治水传说有关,甚至可能是对山洪暴发的隐喻。两者在神话体系中都扮演着“灾难化身”的角色,并最终被英雄斩杀,象征着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念。
4.文化影响与传播
八岐大蛇的形象可能受到了《山海经》中蛇形妖怪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神话中的龙、蛇崇拜文化对日本神话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本神话中,龙神与水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八岐大蛇的设定或许与这一信仰体系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日式怪物文化。
通过对夔牛与雷兽、九尾狐与狐者异、相柳与八岐大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山海经》与《百鬼夜行》中的妖怪形象在自然属性、象征意义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同时也反映了两国神话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这些妖怪不仅是自然现象的神话化表达,更承载着各自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精神内涵。【2】
(四)妖怪形象对比结果分析
1.共同点
都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两书中的妖怪不仅是娱乐化的产物,更是古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方式。并且都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山海经》与巫觋文化、道家思想密切相关,而《百鬼夜行》则深受神道教和阴阳道的影响。
最后是妖怪类型存在共通性:如掌控雷电的夔牛与雷兽、九尾狐与狐者异、多头蛇妖相柳与八岐大蛇等,在形态或特征等方面具有共性。
2.不同点
《山海经》与《百鬼夜行》在背景、妖怪的定位、文化源流和著作主要功能等方面具有不同点。更加契合两国当时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
三、山海经》对《百鬼夜行》的影响原因探究
由以上妖怪形象的对比及结果分析,可以认为《山海经》确实对《百鬼夜行》中妖怪形象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影响。那么,为何时间跨度大、看似不相关的两部著作之间会产生联系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遣唐使与隋唐文化的传播
唐朝作为华夏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开放的文化政策为东亚文明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据中日双方正史文献记载——《旧唐书·东夷传》《新唐书·日本传》以及日本早期编年体史书《日本书纪》《续日本纪》等六国史系列文献——自舒明天皇二年(630年)至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年)间,日本朝廷共组织十余次规模化的遣唐使派遣活动。【3】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先秦神话体系重要载体的《山海经》,在此过程中经由使团成员及随行文人的译介,开始系统性地传入日本列岛。日本现存最早汉籍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891年)明确著录有《山海经》二十一卷本,佐证了该典籍在9世纪前已完成跨文化传播。
这种文化输入直接催化了日本本土志怪文学的发展。平安时代后期成书的《今昔物语集》已显现出对中国神话的借鉴与转化,而至江户时期,这种文化融合达到新的高度。日本国学者平田笃胤在《仙境异闻》等著作中,通过对《山海经》地理观与异兽谱系的再阐释,构建起独特的“神国”叙事体系。现代民俗学者小松和彦在《妖怪文化研究》中指出,日本中世绘卷物中呈现的“百鬼夜行”意象,其空间构造与形象特征均可溯源至《山海经》的异域想象模式,这种跨文化的符号转译深刻影响了日本鬼怪文学的审美与发展轨迹。
(二)佛教东传及神话体系的借鉴与再创造
遣唐使不仅带回了道教与儒家思想,还带回了大量佛教典籍和宗教观念。其中,中国佛教的“六道轮回”思想影响了日本对妖怪和鬼魂的理解,促成了《百鬼夜行》鬼怪分类体系的形成。在《山海经》中,妖怪多为自然神灵的化身,象征风雷、河流、山川等自然现象。在《百鬼夜行》中,许多妖怪则带有因果报应和恶业轮回的特征,这是受中国佛教观念影响的体现。比如,中国佛教中的“饿鬼道”概念在日本衍生出了专门的“饿鬼”妖怪,而《山海经》中的饕餮(象征贪婪与无尽的欲望)也可能影响了这一妖怪的形成。【4】
且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712年)和《日本书纪》(720年)大量借鉴了中国的神话传说,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编。
可以看出,日本的神话体系深受中国影响,尤其是在妖怪传说、神话英雄、鬼神观念等方面,并具有一定相似性。
四、《山海经》与《百鬼夜行》之间的差异原因探究
《百鬼夜行》的妖怪谱系虽部分承袭自《山海经》的异兽原型,但两者在形象建构与符号编码层面呈现显著差异,这种历时性变异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中“接受语境”与“本土知识体系”互动的结果。其差异生成机制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中日妖怪流行时间的差异
作为中国古典志怪文献谱系的核心文本,《山海经》的文本生成历经战国至汉代的层累建构过程,其异兽图谱与空间叙事折射出先秦至汉初的巫术思维与地理认知。日本关于“百鬼夜行”的文献记载虽初现于平安时代(794-1185年,对应中国中晚唐至南宋时期),但其视觉化表达的成熟形态——《百鬼夜行绘卷》——则迟至室町时代(1336-1573年,对应中国元明时期)方形成稳定图式传统,较《山海经》原始文本的定型已相隔十五个世纪。这种历时性差异导致两者在符号体系与叙事逻辑层面产生差异:前者有着中原文明“山川精怪”的原始巫术特质,后者则融合了日本中世社会转型期的进步想象与佛教思想。
(二)两国地理地形的差异
众所周知,日本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这使得日本国内频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地震、海啸、台风、山火、火山喷发等灾害屡屡发生,而古代的日本土著并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些现象,他们认为是妖怪造成的这些灾害,于是在百鬼夜行中大量的妖怪都与日本的自然灾害有关。如丛原火,一颗在森林里上下跳动的火球,走近看就会发现是一颗燃烧的头颅,据说其是一个偷油贼死后所化。油极易燃烧,可以推测,古代人们可能认为不明原因的森林大火是偷油贼在森林中不小心让油燃烧起来,造成了森林大火,自己也葬身其中,化成了丛原火。【5】正是日本独特的地理地形使得日本妖怪具有代表性特征并区别与中国传统妖怪。
(三)两国的民俗文化区别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因为深刻根植于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底和儒家的伦理规训,“妖怪”造型呈现人形中心主义特征,以人为原型的基础上将其造型夸张化,并且其通常具有超自然力量;且古人期望受到妖怪的保护,利用其神奇力量来消灭灾难以及丑恶的事物。例如,驱疫避邪的“方相氏”以及镇宅驱邪纳福的“钟馗”。而日本传说中“妖怪”和“幽灵”的形象多呈现自然物像特征。尽管依稀可见人类的影子,但相比较中国而言,日本妖怪都拥有着更加夸张的形态,如满口尖利的牙齿、一直裂到耳朵的嘴巴等。在日本人的思维中鬼、怪、幽灵或亡灵等形象各不相同。这体现古代的日本人坚信“万物皆有灵”的信念,人们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6】
(四)中日两国历史宗教文化的差异
《山海经》的异兽书写植根于商周时期的巫觋文化残余,其体系本质是自然神格的具象化。此外汉代谶纬思潮与道教炼丹术的兴起,促使《山海经》异兽被纳入“洞天福地”的神圣地理框架。【7】日本“八百万神”信仰赋予《百鬼夜行》妖怪“物哀”特质:室町绘卷中“唐伞小僧”等付丧神形象,实为神道教“物久成灵”观念(器物百年化妖)的具现。这种思维迥异于《山海经》“物怪”的灾异属性,更强调人妖共生的暧昧性。此外,平安时代佛教末法思想催生了“百鬼”的伦理维度:绘卷中“火车”(载罪人入地狱的火焰牛车)融合《山海经》“軨軨”原型与《往生要集》地狱变相图,使妖怪成为业报轮回的视觉寓言。【8】
《山海经》与《百鬼夜行》的妖怪谱系,本质是中日宗教体系碰撞衍生的“文化混血儿”。中国宗教通过“天人感应”框架将异兽驯化为道德符号,日本宗教则借助“神佛习合”机制将其重构为伦理寓言。两者差异不仅反映东亚文明内部宗教思维的多样性,更揭示出宗教作为“文化语法”如何塑造不同文明对超自然现象的认知范式。这种跨宗教比较研究,为解构东亚文化圈“同文异质”现象提供了关键性方法论路径。
五.结语
《百鬼夜行》对《山海经》的借鉴、吸收与创新,堪称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典型案例。日本民俗学研究者、漫画《鬼太郎》的作者水木茂曾指出:“若要考证日本妖怪的起源,我认为至少有70%的原型源自中国。”【9】这一论断不仅揭示了中日妖怪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也凸显了《山海经》在日本妖怪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山海经》及其相关的妖怪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认知度与关注度仍显不足。如何通过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山海经》及中华传统妖怪文化的深入传播与广泛认知,仍是当前文化研究与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山海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16
[2]刘向,刘歆.《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8.20-22
[3]田中俊郎.《百鬼夜行的文化背景》[M].东京:岩波书店,2003,15-18
[4]龚怀雄.《中日文化交流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2-26
[5]鸟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遗》[M].京都:平凡社,1980.25-26
[6]石田英一郎.《中日神话与妖怪文化对比研究》[M].东京:明治大学出版,2011,11-12
[7]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8-20
[8](日)鸟山石燕.画图百鬼夜行全画集[M].日本:角川书店,2005.10-26
[9]水木茂.《日本妖怪大全》[M].日本:讲谈社,1994.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