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
宋庆鑫
身份证号码:370321198510143617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及大空间建筑等不断涌现,这些建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更为复杂,对其抗风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风天气,如台风、飓风等,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建筑结构抗风性能,对保障建筑安全、降低风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强风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同时,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刷新纪录,大跨度空间结构广泛应用。这些新型建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更容易产生风致振动、疲劳破坏等问题,传统的抗风设计理念和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结构的安全需求。
2.2 研究意义
准确评估和提高建筑结构抗风性能,能够有效降低风灾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合理的抗风设计可以减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维修和加固成本,提高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此外,对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建筑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在抗风设计领域的技术创新。
三、风荷载特性分析
3.1 平均风与脉动风
风荷载可分为平均风与脉动风两部分。平均风是在较长时间内(一般取 10 分钟)的平均风速所产生的荷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主要影响结构的静力响应。脉动风则是由风速的随机脉动引起,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高频特性,是导致结构产生风致振动的主要原因 。
3.2 风荷载的空间分布
风荷载在建筑结构表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匀性。在建筑迎风面,风荷载表现为压力;在背风面和侧面,由于气流分离,会产生吸力。对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不同高度和位置处的风荷载大小和方向存在差异,这种空间分布特性对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
3.3 风荷载的动力特性
强风作用下,建筑结构会产生动力响应,如顺风向振动、横风向振动和扭转振动等。横风向振动可能引发涡激共振,当结构的自振频率与气流漩涡脱落频率接近时,会产生强烈的共振现象,对结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风荷载的脉动特性还会导致结构产生疲劳破坏,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 。
四、建筑结构抗风设计要点与方法
4.1 抗风设计要点
结构选型时,应优先选择抗风性能良好的结构体系。如高层建筑采用框架 - 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可有效提高结构的抗侧移能力;大跨度空间结构采用网架、网壳等结构形式,能够更好地抵抗风荷载引起的内力 。
合理的建筑外形设计可以减少风荷载的不利影响。避免过于复杂的外形,减少风的阻力系数;对于高层建筑,可采用圆角、切角等外形处理,降低风荷载的局部压力 。
加强结构的连接设计,确保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整体性。对节点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节点的强度和刚度,使结构能够有效传递风荷载 。
4.2 抗风设计方法
风洞试验是研究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制作建筑模型,在风洞中模拟不同风场条件,测量模型表面的风压分布、结构的振动响应等数据,为抗风设计提供依据 。
数值模拟方法,如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风场和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分析。CFD 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示风场特性和结构的受力情况,能够处理复杂的建筑外形和流场,在抗风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
基于规范的设计方法,依据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确定风荷载的取值和计算方法。规范中考虑了不同地区的风气候条件、建筑类型和高度等因素,为抗风设计提供了基本的设计准则 。
五、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现存问题
5.1 风荷载计算的不确定性
风荷载的计算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等。现行规范中风荷载的取值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准确反映实际风荷载的大小和特性,导致抗风设计存在一定风险 。
5.2 复杂结构抗风研究不足
对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等复杂结构,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响应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方法在处理复杂结构的风 - 结构相互作用问题时存在困难,难以满足复杂结构抗风设计的需求 。
六、建筑结构抗风性能优化策略
6.1 改进风荷载计算方法
加强对风气候条件的研究,收集和分析更多的实测数据,完善风荷载计算模型。结合气象学、流体力学等多学科知识,考虑地形地貌、城市环境等因素对风荷载的影响,提高风荷载计算的准确性 。
6.2 深化复杂结构抗风研究
加大对复杂结构抗风性能的研究投入,开展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索复杂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响应机理,开发适用于复杂结构的抗风设计方法和技术 。
七、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的发展趋势
7.1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将涉及气象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深入揭示风 - 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开发更先进的抗风设计理论和方法 。
7.2 智能化与信息化应用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将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利用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结构的风响应,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结构抗风性能的智能评估和预警 。
7.3 全生命周期抗风设计
从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到使用、维护、拆除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抗风设计和管理。在设计阶段考虑结构全生命周期的风荷载作用,在使用阶段对结构抗风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和维护,实现结构全生命周期的抗风安全 。
八、结论
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对保障建筑安全至关重要。当前,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存在风荷载计算不确定性、复杂结构研究不足、设计与施工脱节和长期性能评估缺失等问题。通过改进风荷载计算方法、深化复杂结构抗风研究、加强设计与施工协同和完善长期性能评估体系等优化策略,并顺应多学科交叉融合、智能化信息化应用、全生命周期抗风设计等发展趋势,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风性能,降低风灾损失,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宇,付曜,李琛. 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风性能研究[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35(2):63-70. DOI:10.3969/j.issn.1673-2049.2018.02.010.
[2] 章宏东,方鸿强.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分析与抗震性能研究[C]//第一届汉嘉创新技术年会论文集. 2011:66-71.
[3] 闫文海,闫景文. 建筑结构体系对抗风性能的影响及优化设计研究[J]. 中国房地 产业,2024(6):62-65.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4.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