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猜读能力培养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设计
郭惠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第十八小学 830000
摘要: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猜读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猜来体会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基于猜读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体现教学设计的创意性,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在不断阅读的同时,深化语文素养,提升综合语言能力。下文就基于猜读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中段阅读课堂的创意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猜读能力;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
前言: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育的敏感时期,而中段在整个小学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体现中段课堂的过渡性,实现知识的由浅入深,阅读内容的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培养小学生猜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特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探究与体验的机会,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性。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一、培养小学生猜读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的猜,就是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所以判断的准确率是可取的,但盲目的判断是不对的,需要有理有据地猜。猜读就是让学生根据线索,梳理整个故事脉络,体会文章内涵。培养小学生的猜读能力其实就是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深化理解。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体系中,阅读可谓是重要内容,良好的阅读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1]。分析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师都在致力于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过性化的行为,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此,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自身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恰当的阅读教学计划,使学生既有阅读的兴趣又有猜读的欲望,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中段语文阅读的课程目标逐渐明晰,要求教师借助语文学科,以文章为媒介,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语文能力。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要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要聚焦阅读课堂,发挥阅读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小学生逐渐养成终身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二、基于猜读能力培养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画面导读,趣味教学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事,猜是一种手段,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获取答案,手段并不重要。手段是过程,而答案是结果[2]。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有猜测的习惯,面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想法就是猜。所以,借助语文课程培养小学生的猜读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合理的猜读教学,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且对阅读课堂有欲望,对语文文章有探究热情,从而发挥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教育培养功能。在实际教学时,可通过画面导读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几张图片,第1张图片上有一只美丽的鹿,第2张图片是一只狮子在追赶鹿,第3张图片是鹿的两只角被树枝挂住了,第4张图片是鹿狮口逃生的画面。要求学生与同桌共同探讨、分析,根据这几张图片,编出一个故事,并猜一猜本节课所学习文章的主要故事脉络。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可以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对文章有阅读欲望,而学生在与同桌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二)问题导引,加强互动
问题是思考的开端,是思维的源泉,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和谐[3]。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上,若想培养学生的猜读能力,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引导,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要将自己的答案变为线索,探究文章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学习《我们奇妙的世界》这节课时,由教师提出问题:回想你的一天,都做了什么?你都见到了什么?你是否细致地观察过天空?天空中都有什么?天空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吗?请发挥你的想象能力,将天空视为整个世界,想一想太阳、云朵、雨雪、星星、月亮之间都会发生什么故事?这些问题都是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答案变为线索,在头脑中构思出一个生动且有趣的故事。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对本篇课文有强烈的阅读欲望。
(三)学科融合,感知内涵
在如今的社会体系下,世界文化融合,科技融合,大多数事物都在实现整体性融合。教育体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方向,也要实现融合。就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而言,要实现课程体系内部的内容有机融合,要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融合,也要注重学科的融合。不夸张地讲,融合已经逐渐成为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上,要想培养学生的猜读能力,必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加强小学生对各知识体系内涵的感知。要让学生在猜读的同时,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可以建立语文与数学课程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有数据的句子,并根据文章中的描述,在头脑中构建赵州桥的形态,文章中表示:“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让学生根据数学概念体会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感受赵州桥雄伟的一面。或者,可以先由教师将带有数字的句子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猜出文章中对赵州桥的具体描述。利用这种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强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感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赵州桥的特征与特性。
结论: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具体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猜读能力,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趣味性,打造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语文课堂。可通过画面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内容。要以问题为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要实现学科融合,带领学生感知文章内涵,发展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丁琳.利用微课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39(05):50-51.
[2]杨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4):122-123.
[3]黄荣荣.猜读: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新视角[J].天津教育,2021(15):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