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益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锂硫电池因其高理论比容量(1675mAh/g)和能量密度(2600Wh/kg)而备受关注,但其商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和硫的绝缘性。生物质粘结剂作为一种环保、低成本的材料,近年来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类粘结剂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电极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还能通过其丰富的官能团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和扩散。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质粘结剂;锂硫电池;应用进展

引言

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开发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存储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锂硫电池因其高理论能量密度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但其商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和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生物质粘结剂作为一种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

1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优势

生物质粘结剂来源于天然可再生资源,如纤维素、木质素和海藻等,具有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符合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在锂硫电池中,生物质粘结剂通过其丰富的官能团和三维网络结构,能够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提升电池的循环稳定性。纤维素基粘结剂通过氢键和化学键作用,牢固地固定硫活性物质,减少活性物质的流失,同时缓解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生物质粘结剂通常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柔韧性,能够适应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部分生物质粘结剂还表现出优异的导电性,能够促进电子和离子的传输,降低电池的内阻,提升电化学性能。生物质粘结剂的低成本和大规模制备潜力也为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经济可行性。通过进一步优化生物质粘结剂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化改性,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下一代高性能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2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2.1机械性能不足

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受到其机械性能的限制,天然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淀粉和壳聚糖等虽具备环保和低成本优势,但其机械强度和柔韧性相对较低。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硫电极会经历显著的体积膨胀,膨胀率高达80%,这种剧烈的体积变化对电极结构造成巨大压力。生物质粘结剂在长期循环中难以有效维持电极的完整性,导致活性物质脱落和电极结构破坏,进而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寿命。尽管研究者通过化学改性和复合材料设计等手段试图提升生物质粘结剂的机械性能,但其在应对高体积膨胀和复杂电化学环境方面的表现仍显不足。

2.2电化学稳定性有限

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还面临电化学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锂硫电池的工作环境复杂,涉及高电压和强还原性条件,这对粘结剂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生物质粘结剂主要由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其化学结构在极端电化学条件下容易发生降解,导致粘结剂失效。多硫化物的生成和溶解会进一步侵蚀粘结剂,加速其化学分解过程。此外,生物质粘结剂可能引入杂质或引发副反应,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尽管研究者通过化学改性和功能化设计试图提升其电化学稳定性,但其在高电压和强还原性环境下的表现仍不理想。

2.3多硫化物抑制效果不足

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还面临多硫化物抑制效果不足的问题。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生成可溶性多硫化物,这些物质在电解液中扩散并迁移至负极,导致“穿梭效应”,造成电池容量衰减和库仑效率降低。生物质粘结剂虽含有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能够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部分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和扩散,但其吸附能力和选择性有限,难以完全阻止多硫化物的迁移。多硫化物的持续穿梭不仅降低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还加剧了粘结剂的化学侵蚀和降解。尽管研究者通过改性设计和复合材料开发试图提升生物质粘结剂的多硫化物抑制能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仍不理想。多硫化物抑制效果的不足限制了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广泛应用,需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以满足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3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优化提升策略

3.1化学改性

化学改性是提升生物质粘结剂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功能性基团如羧基、氨基和磺酸基等,可以显著增强其与多硫化物的相互作用,有效抑制“穿梭效应”。壳聚糖经过羧甲基化改性后,其吸附多硫化物的能力大幅提升,同时改善了粘结剂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化学改性还可以通过交联反应增强粘结剂的网络结构,提高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抗体积膨胀能力。功能化改性能够优化粘结剂的界面相容性,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通过化学修饰,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但其改性过程需兼顾成本与环保,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化学改性为生物质粘结剂的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途径,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解决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3.2复合材料设计

复合材料设计是提升生物质粘结剂性能的有效策略,通过将生物质粘结剂与其他高性能材料如导电聚合物、碳材料和无机纳米颗粒等复合,可以综合各组分优势,显著改善粘结剂的整体性能。纤维素与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复合后,不仅增强了电极的导电性,还提高了粘结剂的机械强度和电化学稳定性。碳材料的引入能够提供良好的导电网络,促进电子传输,同时通过物理吸附作用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和扩散。无机纳米颗粒如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加入可以增强粘结剂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化学吸附作用进一步抑制“穿梭效应”。复合材料设计为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多功能解决方案,但其制备工艺和成本控制仍需优化,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复合材料设计为生物质粘结剂的性能提升开辟了新途径,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解决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3.3纳米结构调控

纳米结构调控是优化生物质粘结剂性能的关键策略,通过纳米技术设计粘结剂的微观结构,可以显著提升其在锂硫电池中的表现。纳米纤维、纳米片和纳米多孔结构的引入能够增加粘结剂的比表面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增强其与多硫化物的相互作用,有效抑制“穿梭效应”。纳米纤维素通过其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能够显著提升多硫化物的吸附能力。纳米多孔结构的设计可以优化电解液的浸润性,促进离子传输,同时缓解硫电极的体积膨胀问题。纳米颗粒的引入能够增强粘结剂的机械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结束语

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为克服传统粘结剂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其成为未来锂硫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质粘结剂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机械强度、导电性和长期稳定性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优化生物质粘结剂的性能,探索其与其他材料的协同效应,以推动锂硫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可持续能源存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温勇,林详宇,孙兴燊,等.生物质粘结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24,44(06):173-184.

[2]吴昱睿.用于锂硫电池的含硫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23.

[3]李朋朋.锂硫电池用生物质碳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3.

[4]赫丽.锂硫电池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的设计与应用[D].吉林大学,2023.

[5]李晨.锂硫电池多功能生物质粘结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