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早期干预对运动发育的影响
王娅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儿一科
摘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处于高风险中的婴儿生存率显著提升。然而,这也带来了发育方面的问题,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和高危儿家庭需对提升这些孩子的生活质量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探讨了高危儿的运动发育是否受到早期干预的影响。
关键词 高危儿、早期干预、运动发育、评估
一般资料 在医学领域,高危儿通常是指那些在出生前后因多种因素导致脑损伤的新生儿。这些新生儿的常见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早产、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低体重、颅内出血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等0。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虽然高危儿的生存几率在上升,然而脑瘫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0;脑瘫是一类特定类型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表现为持续的运动功能受限,主要是由于发育阶段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遭受非进行性损伤造成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新生儿脑瘫的发生率在每千出生中大约为2‰至5‰,并且每年新增数量高达4.6万例。为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其家庭负担,早期的识别、确诊与治疗为关键。因此,高危儿的及时干预对于降低脑瘫发生频率具有重要的预防效果。
在妊娠期间到出生之后的12个月内,脑内的神经母细胞数量增加的速度是最快的,某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神经细胞的生理性死亡增多;然而,大脑的某些区域依然能够生成新的神经母细胞。晚期神经元移行在大脑皮层可以持续到出生后五个月,而在小脑皮层则能够延续到十二个月。一旦某个区域出现神经损伤,树突会产生异常的分支,形成新的通路,进而形成不规则的神经突触0。
干预方法 根据如图所示的方法,首先依据每位高危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相关档案,然后根据家属的意愿将这些儿童分为三组,其中51名儿童被分配到A组作为干预组,40名儿童被分到B组作为不干预组,其余60名则作为C组正常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定期的育儿指导,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将对这些高危儿进行干预训练并做记录,同时对家属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训练方法;而不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同样进行定期的育儿指导和记录。
具体的干预方式包括:①视觉和听觉追随训练:在适宜光照的环境中,使用铃声、黑白卡片以及彩色卡片等,将其放置在患者面前的适当位置来引导其注意力,然后缓慢地往左右两侧移动,以促使患者逐步左右转动头部,同时需注意剔除可能影响训练效果的外部干扰因素,如光线、噪音和其他人群等;②关节活动技术:应用特定技巧以维持或恢复由于组织粘连或肌肉收缩等原因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③姿势的合理调整:不当的姿势可能加剧患有高肌张力的儿童的痉挛,同时导致低肌张力儿童的关节挛缩,因此合理的姿势调整有助于减少儿童残疾的风险;④肌肉牵伸技术:借助外力使挛缩的软组织得到拉伸,从而提升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灵活性与降低肌张力,进而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⑤肌力训练:依据患儿的兴趣和功能缺陷,定制合适的力量训练方案,核心理念是提升肌肉的负荷;⑥关节松动技术:对于有关节挛缩问题的患儿,应该在允许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相应操作,以帮助缓解活动受限及相关僵硬感;⑦协调与平衡的训练:当发现患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有缺陷时,应开展相应的积极训练,且训练方式多样,能够根据患儿的喜好进行调整;⑧步态训练:首先需对患儿的步态进行评估,以找出步态异常的根本原因,包括肌肉力量、肌肉张力、平衡与协调能力、感觉与空间认知能力、运动控制能力以及骨关节和神经肌肉相关的因素等,以便进行相应的训练。
记录时间及内容 对于高危儿童的检查,1岁以内的每月进行一次记录,1至2岁的每三个月记录一次,而对于2至3岁的高危儿童则是每六个月记录一次。记录的数据应包括:基本资料及其一般状况、异常的姿势与运动情况、运动发育情况、关节灵活度、神经反射能力、不对称性活动、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建议等。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婴幼儿被划分为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窒息、颅内出血和低体重五个小组。鉴于本研究的重点是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童的运动发育影响,因此分析将集中在异常姿势与运动、运动发育以及关节活动范围等三个关键领域,以评估婴幼儿在这些方面的进展。
详情如下:
从上述的统计数据可以观察到,在干预组中,显著改善的高危儿童比例为79%,而未见改善的为7%,恶化的则没有出现,正常情况的占比为14%。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干预组中,高风险儿童的改善情况有24%的人群表现出积极进展,而38%的人群则没有改善,此外,有0%的人群恶化,剩余38%的高风险儿童表现正常。
从上面的统计表来看,正常对照组中仅有六例出现运动发育异常的情况。进一步随访发现,这些异常主要是由于家庭过于细致的照料导致的,在1至1.5岁之间,这六例的运动发育已恢复正常。
结论 根据对A、B两份统计数据的对比,发现经过早期干预的高危儿童在运动发育上的改善比例明显高于未接受干预的同类儿童,而没有改善的高危儿童比例则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的情况。由此可以得出,针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在运动发育方面显著带来了改善,成为其康复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在新生儿时期实施档案管理和监测、干预、定期健康检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及时识别出发育缓慢及脑瘫等问题;高危儿面临着脑损伤的潜在风险,因此越早介入治疗,康复效果就越显著。如果等到患儿出现明显的症状再进行干预,便错失了最佳的康复时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新生儿时期是大脑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此期间,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措施能帮助及时识别并矫正问题,从而使未受损的部分发挥最大的代偿能力,促进损伤部位的康复,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鹏举.高危儿童的早期教育[J].围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5):268-270.
2.朱艳玲,耿宪杰,杨艳.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体会[J].中国使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88-89.
3.窦月玲.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15):92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