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中的变更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树洋
江苏经天纬地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工程造价中的变更管理与控制策略。通过加强前期准备与规划、明确变更管理流程与责任、强化沟通与协调机制,旨在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变化,确保项目经济效率和进度控制。文章强调了变更管理的预防为主、动态控制原则,以及合规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管理提供了实用策略。
关键词:工程造价;变更管理;控制策略;前期准备;沟通协调
引言:
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造价变更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率和进度控制。变更管理不仅关乎成本控制,更涉及对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各种变更的识别、评估、审批和实施。本文旨在剖析工程造价变更管理的概念、原则及策略,为工程项目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变更管理指导,以降低变更对工程造价的潜在冲击,确保项目既定目标的达成。
一、工程造价变更管理概念
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造价变更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影响着项目的经济效率和进度控制。变更管理不仅涉及成本控制,还涉及对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各种可能的变更进行识别、评估、审批和实施,以确保项目最终目标的达成。本章将深入剖析工程造价变更管理的概念,明确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并探讨其内涵及其在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工程造价变更管理可以定义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施工、政策、经济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工程成本变化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系列系统化活动。它并非简单地关注于成本的增减,而是涵盖了从变更需求的识别到最终变更实施的全过程。该过程旨在通过合理的变更管理,降低变更对工程造价的潜在冲击,确保项目既定成本目标的达成,同时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变更管理的核心是预防为主,动态控制。通过对项目初期的详尽规划和设计,以及持续的风险评估,可以预见并减少不必要的变更,从而降低变更成本。动态控制则要求在项目进程中对变更进行持续监控,确保变更的适时审批和实施,避免变更积压导致的成本增加和进度延迟。变更管理中,合规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至关重要。变更不仅需要符合项目合同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评估其对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在追求成本节约的同时,变更管理必须确保变更决策不会对工程的结构安全性、功能完整性或质量标准造成负面影响。
二、工程造价变更管理的原则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任何变更都必须满足可行性原则。即变更方案必须符合现有的建造条件,满足工程建造的可行性要求。这包括变更图纸与原先设计方案的紧密联系、参考现有施工条件规划变更内容等方面。变更管理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即在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变更成本。这包括优化变更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提高变更效率等方面。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变更管理应及时响应和处理。这包括及时识别变更需求、及时评估变更影响、及时审批变更方案、及时实施变更措施等方面。通过及时性原则,可以减少变更对工程项目进度和造价的影响。变更管理应遵循透明性原则,即变更过程应公开透明,各方对变更情况有清晰的认识。这包括明确变更原因、变更范围、变更成本等方面,确保各方对变更情况有共同的理解和认可。
三、工程造价变更管理的策略
3.1 加强前期准备与规划
详尽设计审查是预防变更的首要步骤。项目团队需深入剖析设计图纸与规格,确保设计完整有效。设计缺陷常引发变更,早期识别并修正可避免后续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与延误。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需紧密协作,确保设计与实际施工条件契合,减少不符引发的变更。深入施工条件研究同样关键。施工条件不确定性是变更常见原因,包括地理、气候等。通过地质勘探、气候数据分析及与相关部门沟通,可预见并规避施工条件导致的潜在变更,同时制定应对策略,如极端天气施工方案或特殊地质条件适应性设计。项目管理的稳定与高效对预防变更至关重要。管理混乱易导致变更频发,影响进度与成本。因此,应构建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涵盖目标设定、任务分配、进度监控等,确保项目稳定运行,减少管理变更。技术前期准备中作用显著。采用BIM技术,可在数字模型中模拟施工过程,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前调整,减少后续变更。BIM提供的可视化与协同平台,有助于各方早期达成共识,降低变更争议。项目初期风险评估与管理计划制定是预防变更的前瞻环节。识别变更风险,评估概率与影响,并制定应对措施,可提前为潜在变更做准备,降低对造价与进度的冲击。
3.2 明确变更管理流程与责任
变更管理流程应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变更识别、评估、审批和执行。变更识别阶段,项目团队成员需要及时发现潜在的变更需求,这可能来源于设计、施工、政策或环境的变化。一旦发现变更,需立即记录并传递给专门的变更管理团队或负责人。在评估阶段,团队需要评估变更的必要性、影响范围、成本增量以及可能带来的项目进度改变。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变更对工程的整体效益,确保变更决策的合理性。变更审批阶段是流程的核心,它确保了变更经过了合适的决策层审查。一般来说,变更审批可能涉及项目业主、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单位。审批过程中,应依据前期设定的变更管理原则,如预防为主、合规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等,进行综合判断。批准后的变更,会根据项目管理计划调整相应的预算和进度。执行阶段是将批准的变更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包括修改设计图纸、调整施工方案、重新采购材料或调整工作计划。此阶段的执行效果直接影响到变更对工程造价的最终影响,因此需要精确管理和监督。责任分配则应细化到每个流程阶段,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例如,设计人员可能负责识别设计变更,项目经理负责评估和审批,而施工团队则负责执行变更。在整个变更管理流程中,项目经理担任关键角色,他需要协调各方,确保信息的及时沟通,同时监控变更的执行效果。此外,项目团队成员也需承担责任,如报告变更、提供评估所需信息,以及执行变更后的后续工作。
3.3 强化沟通与协调机制
构建开放的信息沟通平台至关重要。利用云计算、BIM及项目管理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项目团队能实时、精准地获取和共享变更信息。这些平台促进了设计、施工、监理及业主等各方的即时交流,共同分析变更的潜在影响,确保决策的全面性。特别是BIM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助力各方直观理解变更的工程影响,便于早期共识,减少争议与返工。定期的项目会议和工作简报是常规沟通手段。项目经理应组织周期性变更管理会议,如周会或月会,讨论变更进展,解决管理难题,更新管理计划。工作简报则确保团队成员掌握变更最新动态,明确职责,追踪执行情况。会议与简报需涵盖变更识别、评估、审批及执行的详细信息,确保参与者对变更管理有清晰认知。跨部门、跨专业的协调机制同样关键。变更常需多部门、多专业合作,如设计变更涉及结构、电气、暖通等专业,施工条件变更则需地质、气象等外部专家。设立协调团队或指定人员,负责协调各方工作,确保变更处理符合项目目标,减少协调不足导致的成本与时间损失。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也不容忽视。业主、承包商、供应商、监理单位及地方相关部门等均为变更管理的关键参与者,其意见与需求需充分考虑。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如定期会议、邮件通知或现场会议,确保各方对变更理解一致,减少误解与冲突。同时,及时与外部部门沟通政策或法规变动,了解其对工程的影响,以便灵活调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中的变更管理需通过前期准备、明确流程与责任、强化沟通协调等策略,实现有效控制。这要求项目团队具备预见性、高效性和协同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通过不断优化变更管理策略,可降低变更成本,确保项目经济高效地完成,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宇, 李明辉, 王建明. 工程变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工程管理学报, 2019, 33(5): 96-101.
[2]王志强, 李红岩, 李艳娜. 工程项目变更成本管理研究[J]. 现代企业, 2020, 42(3): 55-60.
[3]张勇, 李明. 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变更应对策略[J]. 价值工程, 2021, 28(2):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