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园林土壤改良技术对施工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居伟

江苏青山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摘要:园林土壤作为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土壤污染、结构破坏等问题,园林土壤质量往往难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因此,园林土壤改良技术成为提高园林施工质量、促进园林植物健康成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园林土壤改良技术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对施工质量的具体影响,旨在为园林施工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园林土壤改良;施工技术;施工质量;园林植物

引言

园林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景观的持久性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土壤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土壤污染、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施工质量。因此,研究园林土壤改良技术及其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对于提升园林施工质量、促进园林植物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林土壤改良技术的主要方法

园林土壤改良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提供一个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首先,通过深耕、松土和添加改良剂(如沙子、粘土或珍珠岩),可以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排水性,从而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长空间和空气流通条件。例如,对于紧密的粘土,添加砂质物质可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对于疏松的沙土,添加粘土则可增加其结构稳定性。物理改良还能通过改变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增强土壤的团粒结构,这对保持水分和养分至关重要。其次,对于酸性过强的土壤,通常会添加石灰来中和酸性,提高土壤的pH值,使其更适合多数植物的生长。同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施用氮、磷、钾等矿质肥料,以补充土壤中可能缺乏的养分。此外,腐殖酸、黄腐酸等有机改良剂的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再者,生物改良则是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例如,施用生物有机肥,如堆肥、绿肥或鸡粪,可以引入大量的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它们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还能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增强土壤的养分循环。

二、园林土壤改良技术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分析

2.1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稳定性

土壤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到植物根系的发育、水分和养分的保持以及氧气的流通。首先,深耕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改良方法,它能够打破土壤的紧实层,促进新老土壤的混合,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透气性。通过松土,可以减少土壤的机械阻力,增强植物根系向下生长的能力,同时改善土壤内部的空气循环,保障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此外,混入改良剂,如沙子、粘土或珍珠岩,可以调整土壤的颗粒组成,达到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对于过于粘重的土壤,增加沙子的比例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而对于疏松易散的土壤,混入适量的粘土则能增强土壤的凝聚力,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其次,团粒结构是土壤的骨架,它是由土壤颗粒黏结在一起形成的微小团块,这些团块内部充满了孔隙,既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也便于水分和养分的保持。通过物理改良,可以促使土壤颗粒重新排列,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这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分和养分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良好的团粒结构还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团粒结构的土壤能更有效地保持水分,为植物提供持久的水分供应。再者,稳定而健康的土壤结构能够提供理想的根系生长环境,促进植物根系的伸展,提高植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植物的快速生长,还能增强植物对环境压力的抵抗能力,如病虫害、干旱和低温,从而提高施工质量。

2.2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肥力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有效性。首先,有机物质,如腐殖土、堆肥和动植物残体,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逐渐分解,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更重要的是,有机质的积累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水性,这对于水分的保持和养分的释放至关重要。此外,有机质还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减少酸碱度的剧烈变化,为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其次,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科学地施用氮、磷、钾等必需元素,能确保植物获得充分的营养支持。适量的矿质肥料可以补充土壤中养分的不足,但必须注意避免过量,以免导致土壤盐分积累,对植物造成伤害或土壤酸碱度失衡。同时,平衡施肥原则应当遵循,确保植物能获得全面的营养,促进其健康生长。再者,有益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参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养分的转化和固定,形成一个自然的养分循环系统。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或微生物菌剂,可以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微生物的活动能加速有机物质的矿化过程,释放更多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还能产生生长素等植物激素,刺激植物生长。

2.3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的水分获取与养分吸收,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景观效果。首先,通过物理改良,如深松土壤、掺入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增强土壤的孔隙度,一方面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促进植物根系的健康发育;另一方面,增加了土壤的持水能力,使得水分在土壤中分布更均匀,避免水分的快速蒸发和流失。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良好的土壤保水性能可以为植物提供更为持久的水分供应,减少灌溉次数,节约水资源。其次,施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的pH值,使养分更易于被植物吸收。同时,科学施用氮、磷、钾等矿质肥料,不仅能补充土壤中可能缺乏的养分,还能通过肥料的合理搭配,达到养分均衡的效果。此外,腐殖酸、黄腐酸等有机改良剂的施用,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增加土壤的保肥性能,使养分在土壤中保持的时间更长,提高养分利用率。再者,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形成有机质,这些有机质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而且还能够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土壤中的养分转化为植物易吸收的形式,提高养分的有效性。此外,轮作不同作物和种植覆盖作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的保肥性能。为了实现高效的水资源利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方法,制定综合改良策略。

2.4 优化植物配置,提升景观效果

在园林施工中,植物配置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直接影响园林的美学价值。首先,良好的土壤结构能确保植物根系的充分发展,为植物提供稳固的支撑,同时增强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减少对外部水源和肥料的依赖。例如,通过物理改良技术,如深耕和混入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植物提供合适的空间。化学改良则通过平衡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含量,使得植物能够吸收充足的养分,实现快速生长。生物改良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为植物提供持续的营养来源。其次,优化植物配置时,往往会引入不同种类的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丰富园林景观。改良后的土壤为这些植物提供了生长的空间,使得它们能够和谐共存,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例如,改良后的土壤可能更适合一些特定的耐盐碱或耐贫瘠的植物,这些植物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景观,还可能改善土壤的某一特性,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或改善土壤结构。再者,土壤改良还能通过改善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缩短绿化效果的呈现时间。快速生长的植物能够快速覆盖土壤,减少裸土面积,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同时也使得园林景观的呈现更为迅速。成活率的提高意味着植物配置方案的实施更为顺利,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施工质量。

三、园林土壤改良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 面临的挑战

尽管园林土壤改良技术在提升施工质量和植物生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方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物理改良需要机械操作和有机改良剂的购买,化学改良则涉及矿质肥料的施用,而生物改良则可能涉及微生物菌剂的引入,这些都可能增加园林工程的总体成本。在追求施工质量和植物生长效益的同时,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实现最优的改良效果,是工程师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次,改良过程中,可能会打破土壤原有的生态平衡,如过度施用化学肥料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影响土壤生态功能。此外,引入的外来植物种类可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威胁。因此,如何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土壤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多样性,是土壤改良中需要谨慎处理的课题。再者,土壤改良并非一劳永逸,其效果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例如,物理结构的改变可能在雨水冲刷或耕作活动中被破坏,化学改良的效果可能因养分的淋溶而降低,生物改良的效果可能受到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影响。因此,改良技术需要与持续的监测和维护相结合,以确保改良效果的持久性。此外,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植物需求需要不同的改良策略,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改良方法,避免过度或不适当的改良,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挑战。这需要对土壤科学有深入的理解,以及对具体施工环境的细致分析。

3.2 对策

为了提高改良效果的持久性,降低成本,保护生态平衡,并确保技术的适用性和公众的接纳,首先,根据土壤特性和植物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改良方案。这可能涉及使用化学、物理和生物多种方法的组合,以保证改良效果的同时,兼顾成本和生态效益。例如,对于酸性土壤,可先进行化学改良,调整pH值,然后结合生物改良,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以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其次,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如生物渗透、植物修复和雨水管理,来辅助土壤改良。这不仅能提升土壤改良效果,还能增强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长期维护成本。例如,通过种植根系发达、固氮能力强的植物,可以减少对外部肥料的依赖,同时提升土壤肥力。再者,定期对改良后的土壤进行检测,包括结构、肥力、微生物活性等指标,以评估改良效果并及时调整改良策略。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能更准确地把握土壤改良的进展,确保改良工作按计划进行,提高土壤改良的针对性和效率。此外,投资于土壤改良技术的科研,寻找更环保、经济的改良方法。例如,开发新型的有机肥料,提高其肥力持久性和生物活性,或者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耐贫瘠、耐盐碱的植物种类,降低土壤改良的难度和成本。同时,提高园林工程师、植物学家和公众对土壤改良的理解,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施和评估改良方案,同时增强他们对土壤改良重要性的认识。

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究园林土壤改良技术,发现其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肥力,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并优化植物配置,进而提升园林施工质量。面对技术挑战,我们提出加强技术创新、研发高效环保技术,以及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的策略。展望未来,随着城市化与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园林土壤改良技术将迎来更多机遇。通过持续努力,该技术必将成为园林施工的核心支撑,为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贡献力量,共创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加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居业,2021,(04):129-130.

2.申鑫, 李健. 园林绿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20, 51(3): 50-56.

3. 陈晓东, 马杰. 园林绿化土壤改良技术对植物生长及生态效益的影响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2021, 35(2):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