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工程高效混凝土浇筑技术研究

作者

刘海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混凝土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建筑材料,其浇筑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运行与使用寿命。传统混凝土浇筑技术在面对大规模、复杂结构的水利工程时,逐渐暴露出施工周期长、质量不稳定、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研发与应用高效混凝土浇筑技术成为水利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水利工程高效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思路。

一、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1.原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在水利工程中,水泥的选择至关重要。应优先选用低热水泥,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的产生,减少温度裂缝的风险。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大坝工程中,低热水泥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升。对于骨料,要严格控制其粒径、级配、含泥量等指标。优质的骨料能够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与强度,如采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可减少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外加剂的合理使用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性能。高效减水剂可在不增加用水量的前提下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方便浇筑施工;引气剂能引入微小气泡,增强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适用于寒冷地区的水利工程。

2.配合比优化计算与试验验证

运用先进的计算软件,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精确计算。考虑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要求、施工工艺等因素,通过多组配合比的模拟计算,筛选出初步方案。随后进行大量试验验证,在实验室条件下制作混凝土试块,测试其工作性能(坍落度、扩展度等)、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以及耐久性(抗渗性、抗冻性等)。根据试验结果对配合比进行微调优化,确保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混凝土配合比的经济性与高效性。例如,在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通过配合比优化,在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降低了水泥用量,提高了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减少了成本。

二、高效浇筑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1.新型混凝土输送设备

传统混凝土输送泵在长距离、大高差输送时存在压力不足、管道磨损严重等问题。研发新型高压力、大排量的混凝土输送泵,采用高强度耐磨管道,可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如采用双缸活塞式泵送机构,能提供稳定且强大的泵送压力,满足远距离、高落差的混凝土输送需求。同时,结合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泵送压力、流量等参数,自动调整泵送速度,确保混凝土输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水利工程,开发可移动、灵活组装的混凝土输送系统,如车载式混凝土输送泵,能够快速到达施工现场,适应不同施工环境。

2.智能化布料设备

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中,布料的均匀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智能化布料设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可实现精准布料。例如,采用基于GPS定位与激光测距技术的布料机,能够根据预设的浇筑方案,自动调整布料位置与角度,确保混凝土均匀分布在浇筑仓面。借助编程控制,设备能灵活适配不同形状、尺寸的浇筑区域,无论是规则的矩形仓面,还是不规则的异形结构,都能精准规划布料路径,从根源上避免漏浇、过浇等问题。同时,智能化布料设备可与混凝土输送设备建立协同联动机制,输送设备的供料节奏与布料设备的作业进度实时匹配,大幅减少工序衔接间隙,在提升浇筑效率的同时,减少人工干预环节,有效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三、创新施工工艺提升浇筑效率

1.分层分块浇筑工艺优化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合理的分层分块浇筑工艺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防止裂缝产生,同时提高浇筑效率。根据工程结构特点、施工条件等因素,精确计算分层厚度与分块尺寸。在分层浇筑时,控制好层间浇筑间隔时间,确保下层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避免出现冷缝。例如,在某大型水闸底板浇筑中,采用薄层连续浇筑工艺,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 30-50cm ,通过加快浇筑速度,减少了混凝土内部温度积聚,保证了施工质量。在分块浇筑时,设置合理的施工缝,并采取有效的止水措施,防止施工缝漏水影响结构安全。

2.快速振捣与成型技术

混凝土振捣是保证其密实度的关键环节。传统振捣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振捣棒,存在振捣不均匀、效率低下等问题。采用智能化振捣设备,如高频振捣器结合自动化行走装置,能够实现快速、均匀振捣。高频振捣器可产生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使混凝土在短时间内达到密实状态。自动化行走装置按照预设路径进行振捣作业,避免了人工振捣的漏振与过振现象。此外,在混凝土成型方面,采用先进的模板技术,如液压爬升模板、自密实混凝土模板等,可加快模板安装与拆卸速度,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减少表面缺陷。

四、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监测

1.混凝土质量实时监测

在混凝土生产与浇筑过程中,运用在线监测技术,实时掌握混凝土的质量参数。通过在搅拌站安装传感器,监测原材料的计量精度、混凝土的坍落度、温度等指标。在浇筑现场,利用无损检测设备,如超声检测仪、雷达检测仪等,对已浇筑混凝土的内部缺陷、强度发展等进行实时检测。一旦发现质量异常,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如调整配合比、加强振捣等,确保混凝土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同时,建立质量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与追溯,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温度应力监测与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热的作用,内部温度会迅速升高,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在混凝土内部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进行模拟计算,预测温度应力发展趋势。根据监测与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如在混凝土内部布置冷却水管,通入循环冷却水带走热量;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减少表面温度散失,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温度应力在允许范围内,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的效率与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与长期稳定性。然而,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对高效混凝土浇筑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发更加绿色、智能、高效的混凝土浇筑技术。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全自动化控制;开发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可持续性;探索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适应极端环境下的水利工程建设需求。通过持续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水利工程高效混凝土浇筑技术不断发展,为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倪丰金. 水利工程灌溉中的高效节水技术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25,(12):138-141.

[2]胡忠军.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策略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3):79-81.

[3] 陈霞.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 水上安全,2024,(21):166-168.

[4]赵健.水利工程施工混凝土产生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J].河南水利与 南水北调,2020,49(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