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政道路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与路基稳定性

作者

徐艳卿

江苏盛秀建设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摘要:市政道路施工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地基处理技术和路基稳定性是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对于确保道路的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地基处理技术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然后分析了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和路基稳定性控制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地基处理技术;路基稳定性;质量控制

引言

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和路基稳定性是确保道路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地基处理技术旨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为道路工程提供坚实的基础。路基稳定性则关系到道路的长期使用效果和行车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地基处理技术和路基稳定性问题,对于推动市政道路施工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基处理技术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1.1 换填法

换填法是一种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其核心在于改善地基表层的土壤质量,从而提升地基的整体承载力和稳定性。该方法主要针对地基表层土壤质量较差、承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挖除这些不良土壤,并使用更加优质的土壤或其他材料进行回填,以达到增强地基的目的。同时,换填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它需要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工程要求进行。常见的换填材料包括砂、碎石和灰土等。砂因其良好的透水性和压缩性,常被用作换填材料,能够有效提升地基的排水性能和承载能力。碎石则因其高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对地基承载力有较高要求的情况。灰土则因其较好的固结性和抗剪强度,常被用于处理软土地基。在实际应用中,换填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地基的承载力,还能够有效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从而提高市政道路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市政道路施工中,换填法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处理,为道路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1.2 强夯法

强夯法旨在通过重锤对地基进行高强度的夯实作业,从而显著提升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力。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地基土壤松散、承载力较低的情况,通过反复夯实,能够有效压缩土壤中的孔隙,提高土壤的紧密程度,进而增强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一方面,强夯法的施工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夯实能量、夯实次数以及夯实间距是关键因素。夯实能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夯实作业对地基土壤的压缩效果,能量越大,土壤的密实度提升越显著。夯实次数则决定了夯实作业的持续效果,适当的次数能够确保地基土壤得到充分的压实。而夯实间距则关系到夯实作业在地基上的分布均匀性,合理的间距能够确保整个地基得到均衡的夯实处理。另一方面,在实际施工中,强夯法的应用需要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夯实能量、夯实次数和夯实间距等参数的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通过科学的施工设计和严格的施工控制,强夯法能够为市政道路提供坚实稳定的地基支撑,保障道路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

1.3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广泛应用于含水量较高、承载力较低的地基处理中。该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在地基中科学设置排水系统,利用排水作用有效排除地基土壤中的多余水分,进而促进地基土壤的固结,提高其密实度和承载力。首先,合理的排水系统布局能够确保地基土壤中的水分顺畅排出,避免水分积聚导致的地基软化。同时,排水时间也是影响施工效果的重要因素。充分的排水时间能够确保地基土壤得到充分的固结,提升其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其次,排水固结法的应用需要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合理设计。通过科学的排水系统设计和严格的施工控制,排水固结法能够显著改善地基的土壤性质,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为市政道路工程提供坚实可靠的地基支撑。这一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地基土壤含水量高、承载力低的问题,还能够为道路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1.4 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适用于地基土壤质量差、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向地基中注入特制的化学浆液,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地基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从而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首先,优质的化学浆液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反应性和固化性,能够迅速渗透至地基土壤内部,与土壤颗粒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坚固的固化体,有效提升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其次,注入方式和注入量也是影响化学加固法效果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注入方式能够确保化学浆液均匀分布在地基土壤中,避免局部加固不足或过度加固的情况。而适当的注入量则能够确保化学反应充分进行,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同时,在实际施工中,化学加固法的应用需要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合理选择。通过科学的浆液配方、合理的注入方式和严格的施工控制,化学加固法能够为市政道路工程提供坚实可靠的地基支撑,确保道路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

二、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2.1 影响因素

路基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如土的颗粒组成、孔隙比、压缩性、渗透性以及地下水状态等,对路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有着直接关系。软弱地基,如淤泥、淤泥质土、饱和粉细砂等,由于其承载力低,容易产生沉降和侧移,对路基稳定性构成威胁。此外,土层的层理构造、岩土界面的特性以及不良地质现象,如液化、滑坡、岩溶等,也会对路基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其次,选择何种地基处理技术,如换填法、强夯法、排水固结法或化学加固法,以及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如填充材料的质量控制、施工顺序、压实程度等,都会直接决定地基处理后的效果。施工过程中的不均匀加载、过度施工或不当的加载速率,都可能导致地基不稳定,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侧移。再者,气候条件,如降雨、温度变化、冻融作用等,会改变土体的含水量和体积,进而影响其强度和稳定性。地基周围的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以及地基的使用条件,如交通荷载、超载等,都会对路基的长期稳定性产生持续的压力。此外,良好的排水系统能有效防止水分积聚,减少土体的湿化,防止因水分变化导致的土体强度降低和稳定性减弱。同时,分期施工策略的运用,可以分阶段逐步加载,有助于地基逐步固结,减少沉降。

2.2 控制措施

为了确保市政道路的长期稳定和安全,首先,施工前的地质勘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详细分析土层性质、地下水状况以及周边环境,可以为选择最适合的地基处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对于饱和的粘性土,排水固结法可能是最有效的;而对于承载力低的软土,可能需要考虑换填法或化学加固法。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参数进行,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的不稳定。其次,施工过程中,应确保填充材料的质量,确保换填、夯实或加固的均匀性。加载速率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避免过快的加载导致不均匀沉降。此外,采用分期施工策略,如逐步加载或分期完成排水固结,可以减少地基的瞬时变形,有利于地基的逐步稳定。再者,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对路基的影响,如在雨水丰富的地区,设计高效的排水系统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饱和。对地基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施工活动对其造成破坏。同时,定期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措施。此外,合理的排水设计能有效防止水分积聚,减少水分对土体强度的影响。同时,排水系统应与地基处理技术紧密结合,比如在排水固结法中,排水系统必须保证排水效率,以促进土体的固结和强度提升。

三、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3.1 软土地基处理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是确保路基稳定性的重要环节。首先,换填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填充材料,确定合理的换填深度和范围,以及确保填充过程的均匀压实。在实际应用中,施工前的地质勘查是换填法成功与否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工程人员了解地基的具体情况,并据此设计出经济有效的换填方案。其次,施工时,选择合适的夯击能、落距和夯击次数至关重要,这些参数需根据现场土质特性进行调整。强夯法对场地要求相对较低,施工速度快,但需注意其可能产生的振动效应,以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再者,排水固结法适用于处理饱和的粘性土,如淤泥和淤泥质土。排水固结施工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并控制加载速率,以实现土体的有序固结。这种方法虽然施工周期较长,但对地基原状的破坏较小,且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地基效果。此外,通过向地基中注入化学溶液,如水泥浆或聚丙烯酰胺,与土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凝胶,提高土体强度。化学加固法的选择需基于详细的地质勘查,考虑土体的化学成分和渗透性,且施工过程中需监控加固反应,确保其均匀性和充分性。

3.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是市政道路施工中的一项特殊挑战,因其具有显著的湿陷性,即在含水后土体产生显著下沉,对路基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首先,对于浅层湿陷性黄土,可以采用换填法,将湿陷性黄土层替换为级配良好的碎石、砂或中砂,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然而,考虑到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换填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避免水分在地基内积聚,引发湿陷。同时,换填层的厚度和范围需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查和计算,以确保能够有效防止湿陷性黄土层的下沉。其次,尽管湿陷性黄土的含水率较高,但通过调整强夯的落距、夯击能量和夯击次数,仍能有效提高地基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承载力。在实际应用中,强夯需与排水措施结合,如设置排水沟或砂井,以加速水分排出,减少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风险。再者,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如塑料排水带或砂井,促使湿陷性黄土中的水分排出,实现土体的固结,增强承载力。然而,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排水固结法的施工需更为细致,确保排水系统的有效性和加载速度的控制,以防止在固结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此外,如使用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通过与湿陷性黄土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凝胶结构,增加土体的粘聚力和抗湿陷能力。然而,化学加固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需更加谨慎,必须充分考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处理过程的控制。

3.3 膨胀土地基处理

膨胀土地基在吸水后会发生显著的膨胀变形,对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首先,换填法适用于膨胀土层较浅、厚度不大的情况,通过挖除膨胀土并回填优质土壤,从根本上改善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改良法则适用于膨胀土层较厚、承载力较低的情况,通过添加化学剂或物理改良手段,改变膨胀土的性质,提高其抗膨胀能力。其次,防水隔离层法则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特别适用于需要防止水分侵入地基的情况。通过在膨胀土地基上方设置防水层,切断水源与地基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地基因吸水而发生膨胀变形。再者,,应根据膨胀土地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上述处理方法,确保市政道路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科学的施工设计和严格的施工控制,膨胀土地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道路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市政道路施工的关键在于地基处理与路基稳定性控制,它们直接关乎工程质量与安全。本文综述了地基处理技术的多样性和适用条件,剖析了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展望未来,市政道路施工需持续深化地基处理与路基稳定性研究,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杏君,李宝林,张强飞.市政道路软土路基稳定性处理方案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0):189-191.

[2]范旸东.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J].交通世界,2023,(14):122-124.

[3]李鹏飞,张云飞.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与质量控制[J].居业,2022,(0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