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王钰

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摘要:高质量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国家层面的需求,对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适宜的培养模式,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高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型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年4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时强调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2021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中将“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列为指标之一。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国家层面的要求,不仅能够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也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特征

根据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双师型教师是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和素质,紧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到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等教育的普遍性,还需要具备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普遍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专业学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特殊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内涵赋予其职业能力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实践能力及应用研究能力方面。逐渐提升专业化能力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推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实挑战

(一)存在教师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一直以来,高校存在对双师型教师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不够到位的现象。同时,不同教师研究方向差异大,而往往校企合作的单位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实用性不足,针对性不强的现象,在能力提升的方面作用不大。由于实践时间有限,在把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上还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二)存在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

高校教师群体大部分是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在从事多年理论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是从学校到另外一所学校的跨越。因此目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依然存在学校之间流动的单一培养模式,关键能力的提升仍然停留在依托高校培养来强化理论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阶段,而在企业中培训或者挂职等实践能力存在完成任务的现象,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学校对其的考察也是停留在短期定量考核,忽略了长期发展性的能力培育。

(三)存在教师队伍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重视程度高过于对质量的要求,缺乏对于教师队伍的统一管理。教师存在教学和在企业工作时间和投入不平衡的状况。在企业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教学方面的能力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磨炼,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教改活动中,以掌握教学规律。教学时间较多的教师,实践方面也需要有更多的投入,数量掌握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更多就业机会。高校单方面注重双师型教师数量或质量,均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一)注重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培养

高校在注重引进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同时,更需注重质量的培养。积极发现不同教师的需求,帮助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快速适应教学过程,取得教学经验。帮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增加更多企业工作的经历,合理分配各项任务时间,具备更多实践教学能力。逐渐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内容,根据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针对性提高教师各项能力,保证教师质量全面持续提升。

(二)鼓励多种校企合作形式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投资高校教育产业,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水平和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积极主动争取政府支持,通过学校、学院和个人层面与不同企业形成合作,明确责任与义务,多渠道互动。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合作企业与合作内容,整合校企资源,多种形式合作,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多元发展。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反馈和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两个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进行综合考量,充分考虑到双师型教师所需能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要包含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兼容社会的发展需求与目标导向。这些评价指标的选择将对评价主体的行动产生指引性的影响。

指标体系的建构应该包括学校、学院和个人三个层面。指标选取方面,学校和学院层面的评价需按照学校及学院发展方向选择,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发展速度。个人层面需按照专业方向,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教研方面选择。学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需要和劳动成果,对于学生和社会反馈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激励保障,可以与指标构建和评价形成闭环。

四、结语

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逐渐开展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在明确双师型教师需要的职业能力特征和现状存在问题前提下,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亚萍,文强强.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与培养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30):160-163.

[2]赵学厅,杨高雪儿,王贤晨.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本意蕴、现实挑战与行动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4,(05):115-120.

[3]张建文,李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陕西省“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08):65-67.

[4]田德刚,蒋建华.“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生成逻辑与路径:社会实践理论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9):53-58.

[5]黎烨世.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23.

[6]罗岩.双师型教师“双轮驱动”培养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6):102-104.

[7]杨守良,杨保亮,曾令刚.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途径和认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79-281.

作者简介:王钰(1990.01-),宿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金: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2CX08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2024AH05337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1104718125756);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2jyxm1602);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szxy2023szkc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