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习作策略"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性
张晶
万荣县城关小学 044200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目标设定、教学实施到评价反馈形成完整闭环,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以《麻雀》为案例,通过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细化的任务链安排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探索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表明,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贯穿于习作单元的设计与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情感、思维等方面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习作策略;《麻雀》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目标模糊、过程指导不足及评价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在此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与评价的有机统一,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选取《麻雀》作为习作单元案例,不仅因其细腻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主题适合作为习作素材,还因其蕴含的生命教育价值对学生情感发展具有独特意义。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目标、过程与评价往往脱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设定不够具体,常以“提高写作能力”或“完成写作任务”等宽泛目标替代细化的核心素养要求,缺乏明确的能力分解与层次指引。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多依赖固定模式进行机械化指导,忽略个体差异和多样化表达需求。此外,评价方式集中于终结性评价,更多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过程。
二、“教学评一致性”在习作教学中的价值
教学评一致性为习作教学带来三大价值。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帮助教师制定精准、可操作的教学任务,明确每一阶段的培养重点;第二,教学过程连贯化,确保从知识输入到语言输出的完整路径,使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在表达中运用语言;第三,评价导向实践化,通过针对性评价反馈促进学生持续改进,让学生在习作中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同步发展[1]。
三、《麻雀》教学案例中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
(一)教学目标设计
在《麻雀》的习作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积累、思维发展和写作实践。首先,围绕《麻雀》中关于细节描写的语言特色,学生需积累“扑扇着翅膀”“哀叫着”等动词描写,掌握如何通过动态刻画塑造情境。其次,通过分析麻雀保护幼鸟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情感与生命意义,培养同理心和关爱意识。最后,将阅读所得迁移到写作实践中,要求学生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完成一篇运用细节描写的叙事作文[2]。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为目标,分为三个环节展开:首先是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出“如果你发现一只受伤的小动物,你会怎么做?”的问题,并结合展示保护动物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与生命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情感氛围。接下来是文本阅读与语言积累环节,学生在精读《麻雀》文本的基础上,提取如“扑腾”“哀叫”等体现动作和情感的核心词语,掌握“动作+情感”的描写模式。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如“那麻雀倔强地不肯离去”,通过去除“倔强地”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修饰词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深化语言运用意识。最后是习作任务的分步推进。第一步,学生模仿《麻雀》段落完成细节描写练习,例如以蜗牛在雨天爬行为对象,尝试用动态描写表现其动作和状态。第二步,小组合作制定“主题—事件—细节”的习作提纲,经过同伴互评与调整,完善构思框架。第三步,以“生命的守护者”为主题完成一篇叙事作文,要求体现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具体案例示范如何运用积累的语言素材,帮助学生优化语句结构和情节逻辑,最终实现从语言积累到实际表达的完整教学链条。
(三)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体系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分为前测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环节。前测评价通过分析学生以往的习作,了解其在语言表达、写作结构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过程性评价则注重习作过程中的动态反馈。例如,在学生完成细节描写仿写和习作提纲设计时,教师通过具体问题反馈,如指出动词运用不足或情节逻辑不连贯,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终结性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的多元化方式,从主题表达、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评价标准细化为具体条目,如“是否能用准确动词表现动态”“情节是否紧扣主题”等,并通过描述性评价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3]。在评价反馈中,教师着重展示学生的进步点和需改进之处,引导学生反思和优化习作质量,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
四、提升“教学评一致性”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一)精准聚焦习作目标
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化,需注重文本选择的适切性和目标分解的操作性。在文本选择上,《麻雀》以细腻的描写和情感主题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素材,学生在习作中可自然迁移阅读中习得的技巧。目标设定需具体,如“运用动词进行动态描写”“通过比喻增强画面感”等,使目标分解具有操作性和衡量标准[4]。
(二)优化任务设计的逻辑性
任务设计需建立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例如,从语言素材的积累到习作框架设计,从局部片段练习到完整文章完成,任务需衔接紧密。同时,整合多模态资源(如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表达。通过分阶段任务,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还能在具体语境中形成写作逻辑。
(三)多元评价促进持续改进
评价需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动态进步,例如将其首次习作与最终成品对比,分析语言运用的提升。评价标准则以分级描述方式呈现,如“能较好运用动词体现动态”对应优秀等级,“语句衔接自然但部分细节不够生动”对应改进等级。通过具体、细化的评价标准和及时反馈,学生能够明确努力方向并持续改进。
总结:通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麻雀》习作单元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精准的目标设定、层层递进的教学任务设计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生不仅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技巧,还在语言表达、情感思维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元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24.14.008.
[2]支阳.基于新课标引领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设计[J].家长,2024,(17):105-107.
[3]韩勇,张芹.立足核心素养,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J].语文世界,2024,(31):46-47.
[4]赵亚娟.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23.00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