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
谭晓明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这一群体能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在高职院校中,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因此,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求职能力,还能着重培育毕业生的就业观,构筑就业育人的崭新格局,以此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且充分的就业。
一、思想政治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困境
(一)学生重视不足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他们通常会更加关注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具有实用性的内容。例如,每逢校园招聘季来临,学生们往往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精美的简历,精心准备面试问题的答案。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比较空泛,似乎与他们当下迫切的就业需求没有直接的关联。然而,他们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其职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秉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素养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还能为他们的职业晋升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拥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人往往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他们也更有可能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坚守原则,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二) 教师思想认识偏差
部分就业指导教师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在他们的观念中,就业指导的核心任务似乎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传授职场礼仪、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实用性知识,却在忽视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这一关键任务。例如,在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时,只是单纯地罗列招聘企业信息和岗位要求,缺乏对这些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入挖掘。殊不知,企业的发展理念、岗位的职责要求等方面,往往都能体现出一定的价值观导向和社会责任担当。如果教师能够在介绍企业信息和岗位要求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企业的社会价值、岗位所承载的使命,那么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就不仅仅是基于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功利性因素,而是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综合考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此外,由于部分上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可能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就业观念,如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选择努力奋斗而选择“躺平”等。通过强化思想认识,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职业发展的多元性,认识到在各个领域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他们会更加注重自身兴趣、专业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度,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同时,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敢于在新兴领域中拼搏奋斗,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良好的思想认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仅关注个人利益,还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融入就业指导,会面临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在就业指导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讨论法,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来传递思想政治观念。例如,教师口头强调就业要诚信,但缺乏具体案例、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深刻体会诚信就业过程的重要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效果不佳。
(四)教学内容缺乏精准性
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都有其独立的教学体系和目标。就业指导课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求职技巧、提升职业素养等实际就业相关的内容。在融合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就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精准性。例如,就业指导课中只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课程内容中,或者偶尔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而没有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些内容对自己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有何具体帮助。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明确融合的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性。
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融合的核心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程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增加就业相关的内容,如职业规划、就业政策等;就业指导课程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等。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解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思想指导;在思想素质养成以及政治觉悟提升这一模块当中,精心设计就业观念教育及实践项目[2];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为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性,任课教师应该定期对不同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他们对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期望。例如,金融行业可能更注重诚信和风险意识,通过与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门沟通,收集他们在招聘中对学生品德、价值观的要求,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还要关注新兴职业的特点,研究新职业所需的思想政治素养。比如,在互联网内容创作领域,除了专业技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也至关重要。根据这些调研结果来调整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精准对接就业市场。
(二)丰富教学方法,促进有效融合
高校老师应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法,如增加案例分析法、榜样示范法和实践教学法。在案例分析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就业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角度思考其中体现的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因素。比如,分析某企业员工因坚守诚信获得长期合作机会的案例,让学生理解诚信在就业中的重要性。授课教师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或者行业精英分享他们的就业经历和职业生涯中的故事。这些榜样人物在讲述过程中展现出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思想政治品质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理论授课,实践教学也非常必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 结语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刘丽红.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精准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8,(06):44-45.
【2】张茜茜,郝志伟,邓亚晗.区块链技术在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