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CT技术确定各年龄段肋骨骨折后最优诊断时机

作者

马明孝 陶春燕 倪雨芳

平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乍浦镇 31420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肋骨骨折病人经CT技术诊断的最佳时期,提高诊断准确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肋骨骨折患者共170例病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6-35岁)、中年组(36-55岁)和老年组(56-75岁)。采用CT技术进行骨折诊断,分析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在受伤之后的1周、2周时间里)接受CT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表现。结果:年轻人群中,在72小时之内,年轻人群的准确性达到了80%,CT在在1周之后,诊断准确性上升到了92%;在72小时之内,老年组的准确性达到了78%,但在2周后,这一数字增长到了90%。统计分析发现CT诊断准确率在不同时点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CT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不同年龄肋骨骨折诊断时机。建议在受伤之后的72小时内,对年轻和中年人群进行CT扫描,而对于老年人群,建议在受伤后的两周后再次进行CT检查,以确保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关键词:CT技术;肋骨骨折;诊断时机

前言:肋骨骨折为临床上常见创伤性损伤之一,尤以老年患者为多。肋骨因其解剖特征及病人年龄和骨质疏松,其骨折诊治常受到挑战。常规X线检查有时不一定能完全显示肋骨微小骨折情况,故CT技术已逐步成为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重要方法。CT以其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等优势,能够清楚显示骨折数目,种类以及周围组织损伤等信息,为临床治疗奠定了有效基础。但不同年龄组病人生理特征及病理变化不一,使他们CT诊断最佳时期也会有差别。青年患者骨质通常比较顽强,在发生骨折时影像学改变可能更迅速;且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可推迟骨折后改变。故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利用CT技术判断不同年龄肋骨骨折术后诊断的最佳时期,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与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70例肋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明确诊断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三组:青年组(16-35岁)17例,平均年龄26.5±7.1岁;中年组(36-55岁)74例,平均年龄47.1±6.8岁;老年组(56-75岁)79例,平均年龄68.3±5.4岁。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共105例(62%),女性患者65例(38%)。纳入标准:①所有的病患都遭受了单纯性肋骨骨折,并且没有其他伴随重大伤害或疾病的病例;②入院时全部病人行标准化CT检查并按影像学表现归类。③资料收集内容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骨折的部位,数目和有关合并症。排除标准:①图像质量差或呼吸运动伪影者;②相应时间段内无复查者。不足:因实际原因,导致青年组数据太少,统计结果可能缺乏说服性。

1.2 方法

1.2.1 仪器与方法 在CT检查之前均进行统一屏气训练,以保证检查顺利完成。对所有入选受检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 SOMATOM Scope智能新境界,扫描条件:管电压130kv,管电流26~137mAs,扫描层厚6mm,螺距1,球管转速0.6s/r,准直宽度16×1.2mm。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第12肋下缘水平,患者仰卧位,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以外的部位做好相应的辐射防护(特别是重要腺体部分),实现辐射防护合理性,减少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采用骨算法重建,重建层厚为1mm、层距为1mm,矩阵512*512,窗宽200HU,窗位250HU。将扫描得到的数据传送至工作后,对拆薄图像再借助去骨技术去除锁骨及肩胛骨,后行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重建,所有图像上传至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系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包括应用CT检查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7.1±6.8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72小时内接受了CT检查,并在接下来的1周、2周进行复查,以评估肋骨骨折的情况。该观察组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不同年龄段肋骨骨折患者在入院后进行CT检查的最佳诊断时机。通过详细的图像处理,能够准确评估骨折的类型、位置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CT检查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等,同时对不同年龄人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变化进行分析。CT影像学结果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观察骨折数量、部位及相应并发症(如气胸、血肿等)。此外,我们还对不同时间段内各组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特别关注了受伤后1周和2周的影像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各组资料进行比较来讨论CT检查最佳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配对样本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为两尾检验。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年龄、性别及骨折性质对CT诊断时机的影响,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分析

在不同年龄组中,CT检查的准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提高。青年组在72小时后的准确率最高,而老年组则在2周后达到较高准确率。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各组患者的CT诊断准确率呈现显著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肋骨骨折诊治历来是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CT技术飞速发展,人们日益关注它在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本文以170例不同年龄组肋骨骨折病例为分析对象,讨论CT技术诊断骨折时机的选择,并获得许多重要结论。结果显示:CT检查各时点准确率均有显著差异,尤以青年组与中年组为明显,72小时内CT检查可明显提高骨折诊断准确率(P<0.05)。这一研究结果启示我们:临床上应该根据病人年龄及病情来选择合适的CT检查机会,从而提高诊断效率。老年组CT检查显示诊断延迟现象,可能和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生理特征等因素相关。随年龄增长骨骼生理结构及代谢均发生变化,使CT影像学改变不及青年患者。故对老年患者建议术后两周复查肋骨骨折CT,以期得到更为确切的诊断。

参考文献

[1]辛玉静,刘青,童卫玲,张志芳.320排螺旋CT隔期联合诊断法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22,29(01):58-60.

[2]王俊鹏,刘春光.不同CT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1,42(04):214-216.

[3]陈凯,邢杰.胸部CT诊断肋骨骨折的效果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1,26(06):115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