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作者

刘喜荣 杨星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518000

[摘要]目的:分析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方法:在2023年5月到2024年5月,选取了30名发热的儿童病例,这些病例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外感发热患者采取刮痧疗法辅助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刮痧疗法辅助;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小儿外感发热,源于脾胃虚弱、病毒侵袭及消化系统紊乱,这是儿童感冒症状中的一种[1]。在西医治疗中,通常采用抗菌或抗病毒手段,但这种治疗可能对儿童体质造成一定损害[2]。儿科常见的外感发热病症,中医称之为“外感发热”,常因儿童感受寒邪而引发,其典型症状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同时也有部分儿童因感染疫毒而发病,例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情况[3]。此次研究分析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23年5月到2024年5月,选取了30名发热的儿童病例,这些病例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中男性8名,女性5名,年龄分布在2至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1.59)岁,病程介于3至48小时,平均病程为(20.26±4.93)小时。对照组男性7名,女性6名,年龄区间为2至9岁,平均年龄为(4.28±1.96)岁,病程为2至48小时,平均病程为(21.03±4.13)小时。两组在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备比较的基础。在筛选病例时,以下情况被排除:①患有急性传染病的患者;②在过去6小时内已服用其他退热药物的患者;③中医诊断属于虚热证或虚实夹杂热证的患者;④外感发热伴有痉挛、昏迷或闭合症状的患者;⑤皮肤表面有斑疹、损伤、水泡或溃疡的患者;⑥严重营养不良或伴有肝、肾、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⑦过敏体质或疤痕体质的患者。

1.2方法

观察组 进行针对性的颈部与背部刮痧治疗,步骤详解如下:①姿势安排:对于年幼儿童,可由家长将其抱在怀里,背部朝向施术者;而对于年纪较大的个体,可让他们俯卧在椅子靠背上,确保背部和颈部肌肤暴露(确保室内温暖适宜,并采取措施保持患者体温)。②消毒处理:使用碘伏对患处皮肤进行消毒,同时用75%的酒精擦拭刮痧工具,以维持肌肤和工具的清洁;③刮痧手法:涂抹适量的刮痧油,大约3滴,覆盖面积约为3平方厘米,使用铜砭刮痧,根据不同区域采取相应的刮拭技巧。颈部操作:由颈后发际线刮至大椎穴;由风池穴刮至肩井穴;颈部侧面从耳后乳突处刮至锁骨,刮拭时头部略偏向一侧,防止向下拉扯皮肤;背部操作:首先刮拭督脉,接着沿膀胱经自上而下刮拭,可以先进行大面积刮拭,再对重点穴位(如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进行加强刮拭。对背部进行大面积的由上至下的刮擦动作,确保刮擦过程中避开脊椎的棘突以免造成伤害。通常情况下,每个刮擦区域维持3分钟的操作时间;对于那些不容易出现痧痕或者痧痕较少的病患,不应强行追求痧痕的出现。刮擦的时间长度还需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刮擦的具体部位进行适当的调整。④刮擦完毕后的善后措施:用手掌对刮擦过的区域进行轻柔按摩,以促进活血药物的吸收,从而提升治疗效果;随后使用洁净的纸巾或毛巾将刮擦区域清理干净,若出现痧痕,指导患者饮用40℃左右的温开水,量为100至150毫升。⑤标准治疗方案:对于细菌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感染者则使用抗病毒药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口服或注射剂型。在整个治疗期间,不与其他退热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并用,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对照组 在体温达到39℃或以上时,可采取口服的方式给予患者退热和镇痛的药物,比如常用的乙酰水杨酸和安痛定。面对细菌性感染,应使用抗生素治疗;若是病毒感染,则需用抗病毒药物,根据具体病状选择适宜的口服或注射药物。同时,患者需要适量补充液体,而对于高热情况,可以通过静脉点滴冰冻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来恢复体液和能量,同时实现快速降温的效果。

1.3观察指标

痊愈:在接受治疗后的24至48小时内,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也就是肛门温度在36.5℃至37.5℃之间,或者腋下温度在36℃至37℃之间,且温度不再反弹),同时所有临床病症和体征完全不见;显效:经过24至48小时的治疗,体温恢复至正常,且大部分的临床主要病症和体征显著减少。有效:经过48至72小时的治疗,体温恢复至正常,临床主要病症和体征有所减轻;无效:经过72小时的治疗,体温未能恢复至正常,临床主要病症和体征未见任何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有效率

对比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刮痧疗法作为中医领域的一种经典治疗手段,其经络刮痧技巧主要是对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进行刮擦刺激[4]。这一过程通过经络网络的多级联动,将刺激传递至全身的各个脏腑组织,从而实现全身性的双向调节效果。它能够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和疾病抵抗能力,促使阴阳气血达到和谐平衡,确保生理功能的顺畅进行。此外,该疗法还能强化经络和脏腑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疏解瘀血,优化微循环,驱除病邪,提升免疫力等多重功效[5]。运用精准定位的刮痧技术,针对颈部的重点穴位(诸如大椎、肩井等)以及背部的关键穴位群(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进行治疗,旨在帮助缓解小儿外感发热症状。大椎穴作为督脉的核心穴位,同时也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汇聚之处,其核心功效在于激活体内阳气,驱散外邪,应对各种外感症状。膀胱经作为传输脏腑经气的重要路径,刮痧手法可以助肺气通畅,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中医学认为,皮肤具备直接呼吸和排出的功能,通过对肌肤的刮拭,可以促进汗液排出,帮助将体内的瘀血和毒素排出体外,进而消除体内的痧毒和邪气,以实现疾病的治愈。

参考文献

[1] 王萌萌,王静洁,桑杲,等. 基于"和稳论"学术思想的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3):247-249.

[2] 唐荣飞. 银翘白虎汤加减联合布洛芬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 福建中医药,2019,50(3):71-72.

[3] 张志巧. 退热药浴散联合穴位按压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