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穴位放血疗法在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

黄明君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518000

[摘要]目的:分析穴位放血疗法在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了2023年5月到2024年5月,期间就诊的30名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穴位放血疗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采取穴位放血疗法,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穴位放血疗法;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治疗应用

急性扁桃腺炎症是发生在腭部扁桃腺上的非特定性急性发炎反应,通常伴随咽部黏膜和咽部淋巴组织的不同程度急性炎症[1]。此病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春秋季节气温波动显著时发病率较高[2]。多数患者往往是在慢性扁桃腺炎症基础上经历多次急性发作,亦可能是某些病症的早期表现,例如白喉、麻疹或猩红热等,因此需及时识别[3]。在常规治疗中,常使用抗生素进行医治,但这种方法易导致耐药性和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因此在治疗上的效果受限。根据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急性扁桃腺炎被归类为“急乳蛾”,通过穴位放血疗法可以取得显著疗效并缩短治疗周期。为了证实这一中医疗法的有效性,本院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以下为研究成果概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了自2023年5月到2024年5月期间就诊的30名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这些患者均满足《中国病症诊疗全书》所规定的急性扁桃体炎的诊断准则,并伴有咽喉疼痛、吞咽不适、高热、扁桃体红肿及触痛等典型症状。研究排除了同时患有心脏、肝脏、肾脏功能异常或恶性肿瘤的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包含15名患者。观察组中男性9名,女性6名,年龄范围12-50岁,病程介于1至3天;对照组中男性8名,女性7名,年龄范围12-50岁,病程为1至4天。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了标准抗生素疗法外加以中医穴位放血为辅助的治疗手段:对参与者施以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注射,每日两次;针对对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改用阿奇霉素或克林霉素静脉给药,每日一次;对于那些体温高于39℃并持续两小时以上的患者,采取口服布洛芬等药物进行降温;治疗期间需确保患者保持足够的日常水分摄入,并以流食为主食。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了穴位放血法,指导患者采取端坐姿势,双手平置于桌面,对少商、商阳、大椎、耳尖等穴位进行安尔碘消毒,左手稳固穴位,右手持消毒针头迅速刺入穴位,挤出2至3滴血液后,使用消毒棉球轻压止血;此治疗每天进行一次,连续五天构成一个治疗周期。

1.3观察指标

依据《中医病候治疗大全》所设定的准则,对病人疗效进行综合评定:(1)显效:患者扁桃体上的脓疱完全消退,咽喉肿痛、干咳、发烧等主要症状显著改善;(2)有效:患者扁桃体脓疱大体消退,咽喉痛感、咳嗽、发热等不适有所缓解;(3)无效:患者扁桃体脓疱没有明显变化,各项症状未见好转,部分病例病情甚至出现恶化。整体有效率计算方式为:(显著疗效案例数 + 有疗效案例数)/总案例数 × 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其治疗手段大致可归类为常规治疗、抗生素疗法以及缓解症状的疗法。常规治疗侧重于患者需确保充足休憩,实施适当的饮食照料和营养补给,忌烟酒,避免摄入油腻、刺激性食物,且需增加水分摄入[4]。这样做有助于及时恢复患者的体液及电解质平衡,维护体内的水平衡。抗生素疗法是目前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关键方式,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若症状较为严重,或使用青霉素后未见好转,则可选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的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如出现周边组织化脓,如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情况,为避免脓肿扩散造成严重病症,可通过静脉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并联合使用甲硝唑,或单独采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抗菌治疗[5]。此外,依据患者病情的具体表现,实施相应的辅助治疗措施,这对于提升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现阶段,众多临床实验显示,单纯依赖抗生素及辅助治疗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还可能加剧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患者耐药性的问题[6]。按照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急性扁桃体炎被划归为“喉蛾”一类疾病。中医视咽喉为肺与胃的通道,感受风热之邪侵袭肺部或体内肺胃积热,火毒沿经上犯,导致咽喉蕴结而发为此病,属于肺胃实热证型。治疗时应按照中医“实则泻之,热则清之”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刺络疗法,亦称穴位放血法,其核心在于利用针具刺破患者体表的细小血管,释放少量血液,以此来实现通窍散热、促进血液循环与消减肿胀的治疗目的。运用少商穴放血法治疗咽喉疾病,历来有文献记载,且疗效显著。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激活经络之气,发挥调节内脏经络的功能。研究数据表明,实验组的疗效及恢复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穴位放血法对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具有确切疗效。然而,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所用针具需彻底消毒,以防感染。此外,还需关注患者的承受能力,并精准控制出血量。对于贫血或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的患者,则不宜采用此法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本庭经过审理认为,采用特定穴位刺络放血的治疗手段,因其便捷的操作流程、无明显的副作用、较高的安全系数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对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而言,能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康复周期。因此,此法在医疗实践中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和应用潜力。然而,鉴于目前临床尚未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操作者在使用此疗法时,必须严格把握其适用范围及不宜使用的情形,并确保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 张毅.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 母婴世界,2021(7):104.

[2] 丁彦,张奇芬,沈秋莉,等.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多中心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J]. 中草药,2023,54(11):3586-3593.

[3] 李宏树,张羡,范松,等. 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中的作用[J]. 西北药学杂志,2020,35(5):71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