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发展研究
冯威
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摘要: 本文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下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合作的背景、现状、模式、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与建议,旨在促进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提升双方在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水平,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一带一路”;辽宁省;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省凭借其地缘优势和教育资源基础,在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机遇和潜力。深入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现状与路径,对于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的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 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
辽宁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在地理上具有天然的亲近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俄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贸易往来等方面的合作日益紧密,这为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促使双方在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重要的合作维度。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2 研究的意义
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也是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伙伴,中俄两国不仅在经济、贸易、人文等领域的密切合作,而且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入。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和俄罗斯为维护欧亚地区的稳定发展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紧密对接制定了合作框架,2015 年 9 月中俄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联合声明》,两国“一带一路”合作进入务实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是中俄合作的升级,为中俄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搭建了新平台。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一种形式,中外合作办学能够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截至2018年1月,我国东北地区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一共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51个,因地域邻近的原因,绝大部分合作高校均来自俄罗斯,如此庞大的办学规模,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首先,中俄合作办学拉动了东北地区的教育消费。中俄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为中国籍学生打造“不出国门的俄罗斯留学”,大部分办学活动和学生消费都发生在境内,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同时也通过教育消费拉动了内需,促进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提高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能够精准对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是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纽带,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其引进的专业往往与地方本土高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和学科,缓解地方人才市场供与求之间的矛盾,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十八个重要地区之一,又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其海陆通道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是辽宁省发展的重要契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加快推动了辽宁省各大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的进程。辽宁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力争成为高等教育强省,重视跨境教育,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对外开放,培养国际化人才。辽宁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来,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办学机构和数量日益增多,中方高校在合作办学的对象选择标准上要求更加严格,推进辽宁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 发展。从数据来看辽宁省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较少。辽宁省在中俄合作办学数量和层次方面都有所欠缺。
三.辽宁省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现状
3.1学生交流项目
辽宁省多所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建立了交换生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赴俄罗斯学习交流,同时接收俄罗斯学生来辽学习。交换生的学习期限一般为半年至一年,涉及专业涵盖了语言、文学、工程、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例如,辽宁大学与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的交换生项目,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文化体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除了交换生项目,双方高校还开展了联合培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项目。这些项目通常采用“2 + 2”“1 + 1 + 1”等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中俄双方高校分别学习一定时间,毕业后可获得双方高校的学位证书。如大连理工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在工科领域的联合培养项目,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
3.2科研合作
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在科研项目上的合作逐渐增多,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能源工程、信息技术、农业等方面。双方科研人员共同申请国际科研基金项目或两国政府间的科研合作项目,开展联合研究。例如,沈阳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全俄农业科学院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为了加强科研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度,双方高校还共同建设科研平台。如东北大学与俄罗斯某高校共建的中俄联合实验室,专注于先进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吸引了双方优秀科研人员入驻,成为中俄科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3.3文化交流活动
辽宁省高校经常举办中俄学术研讨会,邀请俄罗斯专家学者来辽讲学、交流科研成果,同时也组织本校教师赴俄参加学术会议。此外,还举办中俄文化节,通过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形式,展示两国的文化特色和魅力,促进双方师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部分高校开展了俄语语言培训课程和俄罗斯文化研究课程,为有意愿赴俄学习或从事对俄交流工作的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机会。同时,俄罗斯高校也为辽宁学生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培训,增进双方在语言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和学习。
四.辽宁省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模式
4.1校际合作模式
这是最常见的合作模式,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基于双方的学科优势和合作需求,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在学生交流、教师互访、科研合作、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校际合作模式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合作方案。
4.2政府主导模式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两国政府在教育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签订教育合作协议、设立专项奖学金、组织教育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动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合作的开展。例如,中国政府设立的“丝绸之路奖学金”和俄罗斯政府的相关奖学金项目,为双方学生的交流学习提供了资金支持。
4.3产学研合作模式
辽宁省一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与俄罗斯相关方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提供科研人才和技术支持,企业提供资金和市场需求,科研机构提供实验平台和数据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工作。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合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辽宁省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成效
5.1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这些学生在毕业后,有的进入中俄企业从事国际业务工作,有的继续深造攻读更高学位,为中俄两国的教育、科研、经济等领域输送了新鲜血液。
5.2科研创新成果涌现
中俄科研合作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了多项专利。部分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例如,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研究成果为中俄能源合作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5.3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辽宁省与俄罗斯在文化层面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双方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为中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八.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为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多年的努力,双方在学生交流、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合作深度广度不足、语言文化障碍、资金政策支持不够等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双方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发展,需要深化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模式、加强语言文化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优化合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促进中俄两国在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的长期友好合作与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黄定天:《中俄关系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5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3]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田正平、肖朗:《世界近现代教育交流散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冯威 (197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度基本科研项目“本“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JKMR20221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