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体育精神引领下体育类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张强

天津体育职业学院 301636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中华体育精神的引领下,体育类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实践育人与传统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深入结合,细致分析体育精神培养及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有效整合课堂内外资源的策略,以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体育类高职院校;协同育人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职院校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体育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找到有效的结合点,而中华体育精神在强调坚韧不拔、公平竞争等价值观的前提下,为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平台。

二、中华体育精神引领下体育类高职院校落实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一)专业背景下的思政教育需求

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体育专业素养,对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则等方面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专业优势,将中华体育精神等体育伦理价值与思政教育内容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中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可能从事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体育服务等相关职业,对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方面有较高的学习需求。思政教育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准备”。

(二)身心素质与思政教育互动

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训练中形成了较强的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思政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寓教于乐、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如体育竞技比赛、户外拓展训练、体育公益服务等,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意志品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中第二课堂结合方向及可行性

(一)第二课堂的定义与价值

所谓“第二课堂”,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专业教育的辅助、延伸和拓展。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针对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方面的普遍需求,在体育类院校中,第二课堂的活动往往与体育紧密相关,如体育比赛、体育志愿服务、体育社团等,通过活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在实践中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

(二)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中华体育精神提倡的诸多价值观,如坚持不懈、尊重对手、公正竞争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体育类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体育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实践价值观,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让学生体验体育竞赛的激烈与公平,通过赛事中的志愿服务、赛后的反思会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中华体育精神下思政协同育人方法路径

(一)讲求科学方法,创新课程设计

构建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机制,将思政元素融入第二课堂活动,打破“两个课堂”的壁垒,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如积极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校级体育运动会,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活动内容进行筛选、选择,并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从另一方面来说,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而应当要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在体育知识的讲解中将思政内容渗透进来,从而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特质在体育运动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二)明确教育目标,促进教学改革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运动技能的提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推进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进程中,要重视对教育目标的设置,不仅要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对学生与社会实践联合的情感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构建体育类高职院校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将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度结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融入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开展以“三全育人”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创新体育类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把思政元素与现实相结合,挖掘出体育课堂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开展“第二课堂”,使其自然地进行渗透,从而使体育课堂的教育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对此将武术、板鞋竞速、绣球、毽球、民族健身操等项目进行社会性联合,举办相关比赛和实践活动,用这种民族体育运动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性格,增强文化自信。在给学生们介绍体育理论的同时,将我国体育的发展文化讲述,使学生对我国体事业的发展和目前所取得的各种成绩有所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敢于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五、中华体育精神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与举措

(一)体育赛事结合思政教育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活动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通过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化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提供了体育赛事的举办经验,在赛事准备期间,学校可安排思政老师与体育教练共同讲解比赛的精神价值与体育道德,强调公平竞争和尊重对手。赛事期间,学生既是参赛者也是志愿者,负责赛事的流程推进与现场秩序维护,赛后进行反思会,讨论体育精神在实际比赛中的体现和个人表现的优缺点,在赛前,进行专题教育,强调比赛规则的遵守与体育精神的内涵;赛事过程中,监督实施公平原则,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竞技体育的真正意义;赛后组织反思和讨论,通过实际案例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如何在现实中实施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丰富体育志愿服务项目

一是与各级体育部门、体育协会携手,共建赛事组织实践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执行,如担任赛事志愿者、协助赛事运营、参与赛事宣传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切体会体育精神在赛事组织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洋,杜大勇.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提升策略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 13 (29): 128-131.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3.29.030.

[2]胡海旭,李珮,金成平.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哲学意蕴及实施路径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2, 21 (10): 55-59+2. DOI:10.15877/j.cnki.nsin.2022.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