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改革路径与实证研究
李絮茹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的深化实施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能力本位与行业适配的双向需求。通过重构分层教学目标、优化模块化课程框架、创新虚实融合教学模式以及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构建了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内核的教学体系。实证研究表明,该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工程素养,为培养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能力本位;产教协同
引言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质量评价机制,其倡导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对传统英语教学范式形成结构性冲击。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普遍面临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疏离、评价维度单一化、教师行业认知不足等现实问题,致使毕业生在涉外工程场景中常出现技术文本解析偏差、跨文化协作效率较低等职业能力短板。本研究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系统探讨工程教育认证框架下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建构策略与实施成效,以期能够为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而做出微弱贡献。
一、工程教育认证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能力诉求
(一)认证标准的能力框架分析
工程教育认证的12项毕业要求中,与英语教学密切关联的核心能力涵盖技术文本解析能力、工程交际能力及跨文化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准确解读国际技术规范文件,熟练撰写设备调试报告,参与跨国项目技术研讨,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工程标准差异。这些能力要求体现了语言工具属性与工程专业属性的深度耦合。因此,对于未来从事工程类的学生而言,英语学习过程中以上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二)传统教学体系的现实局限
现行高职英语教学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教学目标过度聚焦语言知识传授,弱化工程场景的应用需求;课程体系中通用英语占比过高,专业关联度不足;评价方式以标准化且以笔试为主,难以客观评估学生的工程英语实践能力。上述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需求间存在明显错位。
二、教学体系的多维建构路径
(一)分层化目标体系设计
明确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能力习得的关键。依据认证标准构建“基础-专项-拓展”三级目标体系:首先,基础层侧重工程术语识记与技术文档速读能力;其次,专项层强化设备说明书翻译、技术方案撰写等职业核心技能;最后,拓展层注重国际工程规范解读与跨文化项目协作能力培养。该分层化目标体系的设计遵循语言习得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的双向对接。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
设计“基础夯实-应用强化-创新拓展”三阶递进式课程模块。基础阶段开设工程语法解析、技术文献精读等课程;应用阶段引入校企共建的智能产线英语实训、跨境工程沟通模拟等项目化课程;创新阶段设置工程伦理双语研讨、国际标准动态解析等前沿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生态链。
(三)虚实融合教学模式创新
推行“虚拟仿真+真实项目”双场景教学模式。利用VR技术构建海外工程虚拟场景,要求学生完成设备安装指导、故障应急处理等情境任务;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文档本土化项目,将理论学习嵌入工程实践,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学用融通”的教学目标。
三、质量保障机制的协同优化
(一)多元化评价体系建构
在当今教育与职业教学领域,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过程性评价+能力认证+素养评估”的复合评价机制,能够全面衡量学习者或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聚焦于课堂参与度与项目完成质量,通过持续观察和记录,真实反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与成长。能力认证则引入企业真实技术文档测试与国际工程师现场评估,接轨行业标准,确保评价的实用性和权威性。素养评估侧重于工程思维与职业态度的培养,关注个体的长期发展潜力与职业素养。这种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单一笔试的局限,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维度的立体化,为人才的精准识别与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闭环式反馈机制实施
建立毕业生能力追踪数据库,持续收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精准把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情况。同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修订,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同步,契合行业实际需求。此外,构建教学质量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这种闭环管理机制形成了从反馈到改进的良性循环,有效保障了教学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完善,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
针对传统英语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联合当地装备制造企业开展需求调研,发现技术文档阅读、设备操作指令理解和跨文化技术交流是核心需求。 我校建筑工程专业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构英语教学体系,实施一年后,其成效如下:
教学改革实施后,学生在技术文档处理速度、工程沟通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学生团队在设备手册翻译任务中,专业术语准确率显著优于市场平均水平。学生的跨领域沟通能力提升幅度较大,具备“技术语言+行业英语”双重表达能力,能解读英文技术文档。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建立“技术认知-实践验证-反思迭代”学习闭环。行业认可度持续提高,合作企业反馈显示,毕业生入职后能够快速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在跨国技术对接、标准文件解读等任务中表现突出。合作企业指出,经过体系培养的学生在设备调试、报告撰写效率方面较往届有很大提升,充分验证了教学改革的实践价值。
五、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校企双元育人平台,推动企业全程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完善教师赴企实践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设真实的工程英语应用场景。
(二)加速教学数字化转型
开发集成虚拟仿真、语料库检索与智能批改功能的工程英语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系统,实施精准化教学;运用学习行为大数据优化教学设计。
(三)强化国际标准衔接
对接国际语言能力标准,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引入国际权威的工程沟通能力认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参与国际工程教育合作项目,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进一步完善国际认证衔接。
结语:工程教育认证驱动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改革,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构建能力导向、产教协同的教学体系,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更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可行路径。因此,未来我们需进一步融合智能技术与产业资源,持续完善教学体系,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陶志华, 吴克刚, 于泓鹏. 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创新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高教学刊, 2024(5): 12-16.
[2]范宝安, 刘凯开, 颜家保.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J]. 当代化工研究, 2021(22): 45-49.
[3]张洪颖, 袁俊娥. 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J]. 教育探索, 2015(7): 58-60.
项目来源: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科学科研课题《IEET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序号:202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