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痛经的认识与治疗
萧园丽
广元市中心医院 四川省广元市 628000
在女性的生理周期中,痛经是一种常见却又常常令人困扰的问题。许多女性在每个月的那几天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痛经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探寻痛经的奥秘以及中医治疗痛经的神奇之处。
一、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1.病因病机
气血不畅: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运行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在女性的月经周期中,气血的正常运行尤为重要。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经血阻滞,不通则痛,从而引发痛经。气血不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长期的情绪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或者是因为过度劳累、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气血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也会引起痛经。
寒邪侵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女性如果在经期前后或平时不注意保暖,贪凉饮冷,或者久居寒湿之地,就会使寒邪侵入体内,客于胞宫。寒邪凝滞,使经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引发痛经。这种类型的痛经往往疼痛较为剧烈,得热则痛减,遇寒则加重。
湿热蕴结:如果女性体内湿热之邪较重,或者在经期前后过食辛辣、油腻、温热之品,就会导致湿热内生,蕴结于胞宫。湿热之邪阻碍气血的运行,也会引起痛经。
肝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肝为藏血之脏。女性的月经与肝肾的功能密切相关。如果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房劳过度、久病伤肾等,导致肝肾亏虚,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就会发生痛经。这种类型的痛经一般是隐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但会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2.辨证分型
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寒凝血瘀型:经期或经前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湿热蕴结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时白带颜色发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气血虚弱型:经期或月经结束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有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肝肾亏损型: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部酸软,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1.中药辨证施治
膈下逐瘀汤: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该方剂具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小腹胀痛、经行不畅等症状。其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活血化瘀;香附、枳壳、乌药等药物行气止痛。
温经汤: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其功效为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能够改善小腹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状。方剂中的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阿胶、麦冬滋阴润燥,以防温燥太过。
清热调血汤:针对湿热蕴结型痛经。此汤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可减轻小腹灼痛、带下黄稠等症状。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丹皮、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养血调经。
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具有补气养血、和中止痛的作用,可改善小腹隐痛、神疲乏力等症状。黄芪、党参补气;当归养血;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调肝汤:对于肝肾亏损型痛经有较好的疗效。该方补肾填精、养血止痛,可缓解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等药物滋补肝肾;甘草调和诸药。
2.中成药治疗
益母草颗粒: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常用于血瘀所致的痛经,可改善经量少、经色暗有血块等症状。
艾附暖宫丸:主要功效是理气补血、暖宫调经,适用于寒凝血瘀、气血不足所致的痛经,对于小腹冷痛、经量少、腰膝酸软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逍遥丸:对于肝郁气滞型痛经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缓解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痛等症状,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作用。
3.针灸治疗
针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例如,关元、气海、三阴交、子宫等穴位是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培补元气、温肾壮阳的作用;气海为元气之海,可补气行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调理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可直接作用于胞宫,缓解痛经症状。
灸法: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气海、神阙、三阴交等。可以采用艾条悬灸、艾炷灸、隔姜灸、隔盐灸等方法。隔姜灸是将姜片放在穴位上,然后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4.推拿按摩治疗
腹部按摩: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手掌在患者的小腹部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按摩,力度适中,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按摩的范围包括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可以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痛经症状。
穴位按摩:按摩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合谷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血的作用;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可疏肝理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三脏。
5.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外敷:将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功效的中药研成粉末,用醋、酒、蜂蜜等调成糊状,敷于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例如,用艾叶、小茴香、川芎等药物外敷,可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
足浴:将中药如艾叶、红花、益母草等放入水中煮沸,然后将药液倒入足浴盆中,水温适中后,患者将双脚放入足浴盆中浸泡。足浴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症状。
食疗:中医认为,饮食对于痛经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患者在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核桃、生姜、羊肉等。例如,将红枣、桂圆、生姜一起煮水饮用,具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的功效。
结束语:
中医治疗痛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其治疗方法多样,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痛经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坚持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等,以减少痛经的发生。如果痛经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