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企业党建引领创新驱动路径探究

作者

苏婷

昆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K公司作为受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司双重领导的国有企业(下辖若干县级分公司的市级公司),在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聚焦发展理念滞后、创新意识不强、制度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激励不到位等问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打破改革创新阻碍,以全面全员创新增动能、提效能、强势能,持续探索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一、强化政治引领:落实创新领导责任

K公司把创新工作摆在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重要着力点,推动党建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建立形成“2+3+4+N”党建引领创新责任体系,细化形成市县“两级”,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及党员“三层”,责任清单、任务清单、考核清单、负面清单“四个清单”,以及N项年度党建引领创新重点工程责任体系,把领导推动创新工作特别是重大创新工作情况,纳入对基层党组织的考核,作为党员干部述职述责的重要内容,党委一年至少两次在听取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中,一并听取创新工作组织领导情况,推动各级党组织一体将党的建设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改革创新发展优势。

二、强化思想引领:树立创新驱动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K公司从打破政策依赖、路径依赖出发,破除干部职工在国有经济政策、体制保障下,不同程度存在的“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故步自封”“看摊守业”等错误思想,构建“学、研、培”一体的党建引领创新学习体系。举办“推动传统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大学习。贯穿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等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等,充分认识创新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举办“解放思想破除积弊、创新驱动赋能发展”大研讨。党委实施“主题+专题”“理论+实践”的研学方式,把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改革创新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上级公司要求中进一步找准方位、明确定位,确定公司创新工作战略“主航道”。基层党组织围绕对问题挑战“怎么看”、对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企业“怎么想”、对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怎么干”,在研讨中把思想认识谈透,把问题短板找准,把推动创新锻炼的路径找准。举办“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大培训。“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到行业内外先进单位、创新企业“取经”,在解放思想中改造思想,勇于打破“井底蛙”的局限,走出“吃老本”的危险,明确创新工作立足点、突破口。加大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和培训,推动锐意创新、争先进位、敢于试错等企业家精神内核融入企业文化,使改革创新在公司上下蔚然成风。

三、强化组织引领:聚合创新攻坚合力

K公司着力建设战略“出题”、示范“领题”、统筹“破题”、落地“解题”的党建引领创新组织体系。强化战略部署“出题”。党委在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对创新工作进行专章部署,明确创新工作突破方向、重点举措以及逐年推进的重大专项,加强方向指引和目标牵引。强化以上率下“领题”。由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确定至少1个创新“课题”,开展课题调研,明确选题的目的、意义,具备的基础和条件,采取的具体举措,可能实现的预期成果。尊重基层首创,广泛宣传和发动职工,开展“我为创新献计献策”活动,鼓励干部职工以创新工作小组申报创新项目。强化统筹协同“破题”。成立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聚焦创新战略重点,对市县两级单位、个人申报的创新课题实施集中评审,以科技创新为主体,聚焦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升级不断突破;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相互协调补充,把部署项目“揭榜挂帅”与申报项目“自主攻关”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项目与“小改小革”、QC课题、精益管理改善等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布局创新项目。强化闭环管理“解题”。建立创新项目“申报—督导—中期评估—改进—督导—评价—成果展示—巩固提升”的工作闭环,推动创新项目落地见效。两年间,K公司共获得全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省级、行业级奖项10项,入选行业高层次人才2人;开展98项重点突破的创新项目,绝大部分已产出转化成果。

四、强化制度引领:持续提升创新动能

坚持“目标引领、制度保障、平台搭建、考核问效”,不断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制度体系。健全“6+4+X”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将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分解为公司层、部门层、岗位层目标任务,科学制定、持续完善KPI考核指标,考核占比为60%。加大各分公司、机关各部门年度重点突破的创新工作考核比重,对过程推动、产出成果、价值贡献进行述评、考核,设置比重为40%,对完不成创新预期目标的,相应扣减绩效,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构建“1+4”创新制度体系。主动融入上级公司创新工作布局,制定加强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健全领导保障、队伍支撑、激励评价、容错纠错四大体系及配套措施。在创新激励上,以价值和效益为导向,实施“叠加补充”奖励法,对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的,按相应比例再配套奖励;对未获奖的创新成果,按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等分类分级给予专项奖励;此外,对获得行业内技能竞赛、创新人才、创新先进集体及个人等称号的,配套给予奖励。搭建“1+3+N”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一个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公司主营主业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三个基地,布局中长期、短期协同推进的N个科技项目载体,引入外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资源投入,推动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平台功能,立足公司涉农领域生物防治技术的基础和优势,推动“以虫治虫”绿色防治技术向服务大农业拓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语

K公司在激发传统产业改革创新活力方面逐渐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激发创新动能的路子。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化,国有企业面对着更多机遇和更大挑战。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战略安全、产业控制、创新引领、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必须进一步筑牢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根”和“魂”,持续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党组织对改革创新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国有企业发展有活力、高质量、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