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从失恋心理危机处理谈大学生自杀危机事件干预

作者

马雨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案例简介

小江,男,机电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平时少言寡语。近日与恋爱三个月的女朋友分手后,发信息威胁女生要求复合,否则就自杀。同时,该生将自己的事情写成帖子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内容中多次出现“自杀”、“死”、“活不下去”等字眼。

二、案例定性分析

该事件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恋爱关系认识不足导致的心理危机,属于典型的危机事件处理,当务之急是化解眼前的危机。同时,该事件也涉及学生恋爱观教育、网络文明教育。

三、问题关键点

事件发生后,我针对小江因为失恋所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分析,梳理出以下几个关键点:一、该生在信息中已经表现出自杀意念,要评估当前情况,了解该生出现自杀意念的本质原因,判断是冲动型想法还是长时间情绪累积产生的自杀想法,帮助学生走出自杀危机;二、针对该学生出现的情况,深入谈话,做好个体恋爱观教育,同时也在群体中加强恋爱观教育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三、关注该生在社交平台上的发帖及评论是否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做好舆情管控。

四、具体措施

针对小江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结合辅导员职业定位和工作情景,运用心理学“自杀守门人”培训中QPR(提问-劝导-转介)技术[1,2]帮助学生疏导解困。

全面了解基本情况,心中要有数。在了解到事情的第一时间,我与宿舍同学确认小江的行踪,将情况上报领导并启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机制。我找到小江,并相约在校园里散步,希望营造较为轻松的沟通环境。沟通中,主要以提问和倾听为主,让他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的同时,从他的目前情况、成长经历、原生家庭几个方面进行深度了解。

在了解该生目前情况时,主要就此次产生自杀意念的具体时间、程度,是否第一次出现自杀想法,以及他对于自身的认识展开提问。经了解,该生在中学有过多次自杀念头甚至是行动,但都没能成功。

在了解成长经历、原生家庭过程中,发现诱发他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家庭和个人两方面[3]。在家庭方面,小江出生于农村多子女家庭,父母从小对他寄予厚望,管教非常严格。这使小江长期压抑自己的内心,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有目的,不出人头地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他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人沟通,也少有朋友,最终出现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存在更像个累赘。这次分手后,他越发的觉得生活没有希望。

综合判断:该生不是仅因为失恋而产生冲动型自杀意念,而是在长期负面自我评价和持续低自我效能感累积中产生自杀意念。依据心理学自杀三阶段理论判断[4],小江的状态已经达到第二阶段,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出现自杀意念向自杀行动转化的过程。

耐心劝导建立信任,剖析要到位。在了解小江现阶段心理状况后,有针对性的从纠偏和疏导两个方面开展劝导。一方面,面对他的负面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把与他的沟通重点放在对错误认知的纠偏上。帮助他探究出现失恋焦虑、极度难过的原因,引导他认识到这其实是自己害怕失去,缺少自信的表现,也是自己深度自我否定带来的负面情绪。同时,告诉他面对失恋时,不要一味的否定自己,而要客观评价自己,分析原因,把失恋当作人生的一次学习和体验。其次,要建立积极的恋爱观,明白健康的恋爱关系应该是两个人的双向奔赴和共同成长,如果这段恋爱关系给他和对方带来都是负面情绪,那么分手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针对小江出现的极度消极情绪和负面心态,建议他到学校心理中心寻求专业帮助,缓解自身的困境,并鼓励小江积极面对。同时表示如果他需要,我可以陪他一同去见心理老师,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整个沟通过程尽量以积极倾听、充分理解的氛围展开交流,避免命令式的口吻,以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并帮助他产生更多的社会连接。

在几番劝导沟通后,小江表示对于目前的生活重燃希望,不仅是辅导员的劝导沟通,自己在网上的发帖也有很多同学回复,都鼓励他振作起来,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有的同学还在评论中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愿意和他聊天,主动开解他。这也给了小江很大的信心。小江也同意在辅导员陪同下前往心理中心进行咨询。

家校联动及时转介,干预要及时。针对该生出现的自杀意念,尝试在沟通中与其达成口头“安全协议”[5],主要和他协商是否可以承诺在某个时间前不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举动。并强调如果出现极度痛苦或自己无法控制情况,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心理老师或者自己信任且愿意倾诉的人。

在了解学生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中心介入,提供专业帮助,形成育人合力;同时,联系学生家长,告知其该生目前情况,并明确告知该生有自杀想法,要求家长尽快赶到学校。在家长到学校前,安排宿舍同学暗中关注小江的情况,尽量减少其的独处时间,每天保持和他线上沟通,持续关注小江的心理状态;家长到学校后,通过面谈详细介绍学生情况,并陪同家长前往心理中心告知家长建议尽快到专业的医院就医。

在转介医院治疗中,小江被被诊断患有重度的抑郁症和焦虑症,需休学住院治疗。辅导员积极配合家长做好学生休学离校手续,并在休学后定期关注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五、启示与思考

增强自身专业素养,提升危机干预效果。日常工作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衍生出的危机事件是辅导员工作难点之一。为及时、有效的化解心理危机事件。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抓住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最佳时机,及时化解矛盾和问题。

做好生命守护群体教育,强化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个体危机事件的同时,还必须要强化开展群体日常心理教育,适当在学生中开展“生命守门人”培训[6],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和身边人的心理健康,察觉可能出现危机的行为征兆,从而方便辅导员和心理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干预。同时,在元宇宙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在各类网络环境下关注“身边人”心理健康,适时的提供正向积极的关注和评论,必要时向辅导员预警。

加强学生恋爱观和生命观教育,定期举办一下相关主题的活动、沙龙、团体辅导,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爱情是在丰富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生命价值的丧失。

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干预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善相应的工作体系,建立纵横两个维度干预机制,横向上对接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保卫处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发现和应急处置,形成育人合力;纵向上要形成“学院-辅导员-班级-宿舍-家长”五级的干预机制,从校园到家庭,家校联动形成闭环。在家庭教育方面,积极引导家长尊重孩子心理发育规律,理性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 许琳玲, 徐宏志.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新举措——以“自杀‘守门人’培训”到“生命守门员”项目为例 [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9, 11(05): 68-72.

[2] 铁怡. 大学生心理健康“守门人”行为观察预警体系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 [D];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3] 苏细清. 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危机:家校合作模式 [J]. 现代教育论丛, 2020, (05): 16-28.

作者简介:马雨桐,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