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估与优化路径

作者

许倩谊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儿童福利会幼儿园,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深入探讨其效果评估与优化路径。通过对干预模式现状的剖析,从多维度分析影响效果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理论参考,以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性,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其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效果评估;优化路径

0引言

幼儿时期是人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各幼儿园也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比重。随着社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各种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应运而生。然而,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参差不齐。全面评估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效果,并探寻优化路径,成为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1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现状

1.1传统干预模式

传统的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凭借自身经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儿童进行心理引导。例如,通过课堂上的故事讲述,将一些简单的道德与心理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教导儿童勇敢、友善等品质。在游戏环节,教师会关注儿童的行为表现,对出现争抢玩具等不良行为的儿童进行及时的制止与引导,试图纠正其不良心理倾向。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在自然的教学情境中开展,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教师的干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人的教育素养与心理知识储备。

1.2专业心理辅导模式

近年来,专业心理辅导模式逐渐被引入学前教育。一些幼儿园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邀请校外心理专家定期开展辅导活动。心理辅导教师会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针对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儿童,如过度内向、情绪波动较大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他们运用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如儿童行为量表等,先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采用游戏治疗、绘画治疗等方法帮助儿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1.3家园合作干预模式

家园合作干预模式强调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作用。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传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问题。例如,向家长讲解如何应对儿童的分离焦虑,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家长则需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交流。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制定干预计划,如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通过选择一些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绘本,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儿童正确认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家园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时不够顺畅,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足,影响了干预效果。

2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效果影响因素

2.1干预主体因素

干预主体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干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其心理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以及对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把握程度都直接影响干预的深度与广度。例如,若教师缺乏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儿童的心理问题,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若不能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应用于学前儿童,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

2.2干预方法因素

不同的干预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传统的讲授式干预方法在传递知识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可能较为枯燥,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游戏、绘画等体验式干预方法虽然能更好地吸引儿童参与,但如果缺乏科学的设计与引导,可能会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心理干预效果。例如,在游戏治疗中,游戏的选择、规则的设定以及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与反馈都需要精心设计,否则难以帮助儿童深入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2.3环境因素

学前儿童所处的环境包括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干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如教室的布置、玩具的种类等,若能营造出温馨、安全、富有启发性的氛围,有助于儿童放松心情,积极参与干预活动。心理环境方面,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是关键。在一个充满尊重与关爱的班级里,儿童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家庭环境中,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等也不容忽视。一个温馨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能为儿童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

3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优化路径

3.1提升干预主体专业水平

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提升干预主体专业水平的重要举措。培训内容应涵盖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方法、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干预技巧等方面。通过系统培训,使教师和心理辅导人员能够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例如,开展儿童情绪管理培训,让教师学会识别儿童的不同情绪状态,并运用有效的方法如情绪调节绘本阅读、情绪角色扮演等帮助儿童学会正确表达和调节情绪。

3.2优化干预方法体系

构建多元化、综合性的干预方法体系是提高干预效果的关键。将传统的讲授法与现代的体验式方法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心理干预目标和儿童的个体特点灵活选择。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可以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动画等形式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心理知识,然后组织相应的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儿童进行体验与巩固。例如,在培养儿童合作意识时,先讲解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开展小组合作游戏,如搭建积木比赛等,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儿童的合作行为,及时给予指导与反馈。

3.3营造良好的干预环境

营造良好的干预环境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幼儿园方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如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配备丰富多样的心理辅导玩具、图书等资源。在心理环境建设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倡导教师以尊重、理解、关爱、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儿童,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园所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儿童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增进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家庭方面,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4总结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估与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传统干预模式、专业心理辅导模式和家园合作干预模式各自的特点与不足。深入探讨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发现干预主体、干预方法和环境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干预主体专业水平、优化干预方法体系和营造良好干预环境等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党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策略[J].亚太教育,2024,(19):88-91.

[2]李丹.农村学前教育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J].中国稻米,2024,30(05):146.

[3]赵凤欣.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评《学前心理学》[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