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

作者

何佳坤

攀枝花学院,四川省广安市,638017

摘要:本文就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展开讨论。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管理实践和技术创新,探讨了如何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工程质量、安全、技术创新

混凝土结构于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宛如建筑的骨骼,支撑起整个建筑的架构与稳定性。其施工技术管理更是重中之重,犹如精密仪器的操控枢纽,直接紧密关联着工程最终的质量呈现与安全保障水准。在管理策略方面,需全方位考量施工进度的科学规划、资源的精准调配、质量的严格把控以及安全风险的有效防控等多维度因素。

1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1.1 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混凝土结构施工管理对于整个建筑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最终品质有着决定性作用。有效的施工管理能够合理规划施工进度,确保各个环节按计划有序进行,避免工期延误带来的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在资源分配方面,它可以精准调控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材料供应及时且不积压,机械设备得到充分高效利用,劳动力合理调配,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质量保障来看,施工管理通过严格把控施工工艺、监督施工操作规范执行,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隐患,保证混凝土结构强度、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减少后期维修和加固成本,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为使用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建筑空间。

1.2 技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需遵循科学性原则,即依据混凝土材料特性、结构力学原理等科学知识制定施工技术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符合客观规律。规范性原则要求施工技术操作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执行,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搅拌、运输到浇筑、振捣、养护等环节都有章可循,保障施工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经济性原则强调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技术方案以降低成本,例如合理选择原材料、优化施工工艺减少不必要工序和材料浪费等。

1.3 管理工具与方法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中,常用的管理工具包括项目管理软件,如 Primavera P6 等,可对施工进度进行详细规划、跟踪和调整,直观展示各工序的时间节点和逻辑关系,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预警。质量管理工具如因果图、检查表等,能帮助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有效记录和统计,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在方法上,目标管理法设定明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各个施工阶段和部门,通过定期考核和评估确保目标达成。PDCA 循环法(计划、执行、检查、处理)通过不断循环改进施工技术管理流程,持续提升管理水平。

2混凝土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

2.1 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涵盖多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原材料质量把控,严格检验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确保其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例如水泥的强度等级、安定性,骨料的粒径、含泥量等指标必须合格。配合比设计是核心环节,根据工程结构特点、施工环境和原材料性能精确计算配合比,并通过试配调整,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搅拌环节要控制好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和搅拌顺序,确保混凝土均匀性。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坍落度损失过大,采取合适的运输工具和防护措施。浇筑时要控制浇筑高度、分层厚度和振捣方式,确保混凝土密实度,避免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质量缺陷。养护环节根据混凝土类型和环境条件制定合理的养护方案,控制养护温度、湿度和养护时间,防止混凝土因失水或温度变化过大而产生裂缝。

2.2 安全管理措施

混凝土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至关重要。在施工现场布局上,合理规划材料堆放区、机械设备停放区和施工操作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如临边防护栏、楼梯防护扶手等,防止人员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对于机械设备,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搅拌机、起重机、输送泵等设备的安全性能良好,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模板工程中,确保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和强度,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搭设,严禁随意拆除或改动支撑结构。针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如高处浇筑时的作业平台搭建要牢固可靠,操作人员系好安全带,同时要注意防范触电事故,对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和线路进行规范管理,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2.3 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坍塌、触电、火灾等事故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和应急处置流程。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人员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并及时报告。救援人员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抢险救援,如对坍塌事故中的被困人员进行营救、对触电事故伤者进行急救处理等。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确定事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3.1 新技术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应用于混凝土施工。例如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通过优化原材料组成和配合比,添加矿物掺合料和高性能外加剂,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能,适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对混凝土性能要求较高的工程。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利用其良好的流动性和填充性,无需振捣即可自流平、自密实,能有效解决复杂结构部位振捣困难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混凝土质量,在薄壁结构、密集配筋结构等施工中优势明显。还有混凝土 3D 打印技术,根据设计模型通过 3D 打印机逐层打印混凝土构件,可实现复杂形状构件的快速建造,减少模板使用量,缩短施工周期,在建筑造型独特、个性化需求高的项目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3.2 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混凝土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为施工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手段。建立基于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混凝土施工管理平台,将混凝土结构的三维模型与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可视化管理。通过 BIM 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示混凝土浇筑顺序、预留孔洞位置等施工细节,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中的冲突并进行优化。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混凝土搅拌站、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材料堆放点等关键位置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混凝土生产数据、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信息,并传输到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平台,掌握施工动态,及时做出决策。

3.3 智能施工设备的发展与应用

智能施工设备在混凝土施工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混凝土搅拌站具备自动化配料、精确计量和远程监控功能,能够根据预设的配合比自动调整原材料投放量,保证混凝土质量稳定,并且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监控搅拌站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生产参数。智能混凝土输送泵采用先进的泵送技术和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泵送距离等因素自动调整泵送压力和速度,提高泵送效率和降低能耗,同时具备故障自诊断和远程报警功能,方便及时维护。

4结语: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对于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优化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刘丽.(2023). "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土木工程学报,(3),67-78.

[2]张伟,李明.(2022). "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 施工技术,(7),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