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体积混凝土坝体施工中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开发

作者

卢本兴

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坝体施工质量对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坝体施工特点,详细阐述了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开发,包括传感器选型与布置、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预警与决策支持。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了该系统在大体积混凝土坝体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并结合真实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智能化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坝体施工过程中的关键信息,为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坝体;智能化监测系统;施工质量;安全保障

一、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坝体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然而其施工过程复杂,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坝体出现裂缝、变形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坝体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开发一套高效、准确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对大体积混凝土坝体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智能化监测系统的组成

(一)传感器选型与布置

1. 传感器选型

温度传感器:在大体积混凝土坝体施工中,温度监测是关键。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电偶和热敏电阻。热电偶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的长期监测。例如,在某大型混凝土坝体施工中,选用了 K 型热电偶,其测量范围为 - 200℃至 1300℃,精度可达±0.75℃。热敏电阻则具有响应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可用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监测。

应变传感器:应变传感器用于测量混凝土的变形情况。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可分布式测量等优点,在大体积混凝土坝体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用于监测坝体的位移情况。常用的位移传感器有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全站仪。激光位移传感器可实现非接触式测量,精度较高,适用于坝体表面位移的监测。全站仪则具有测量范围大、精度高的特点,可用于坝体整体位移的监测。

2. 传感器布置

水平方向布置:根据坝体的结构特点和施工工艺,在坝体的不同位置水平布置传感器。一般在坝体的上游面、下游面、中部等位置布置温度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以监测混凝土在不同位置的温度和应变变化。

垂直方向布置:在坝体的垂直方向上,从基础面到坝顶分层布置传感器。在基础面附近和混凝土浇筑层的交界处应加密传感器布置,以监测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梯度和应变变化。

(二)数据采集与传输

1. 数据采集

采集频率设置:根据混凝土的水化热过程和坝体施工进度,合理设置数据采集频率。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水化热反应剧烈,应提高采集频率,如每 15 - 30 分钟采集一次数据。随着混凝土的硬化和温度的稳定,采集频率可逐渐降低,如每 1 - 2 小时采集一次数据。在某坝体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后的前 72 小时内,采集频率为每 30 分钟一次,72 小时后逐渐降低至每 2 小时一次。

数据采集精度: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数据采集设备应具有足够的精度。例如,温度采集精度应达到±0.5℃,应变采集精度应达到±1με,位移采集精度应达到±0.1mm。同时,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自动校准功能,定期对采集精度进行校准。

2. 数据传输

有线传输:对于距离较短、环境干扰较小的监测点,可采用有线传输方式,如电缆传输。有线传输具有数据传输稳定、可靠性高的优点,但布线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在某坝体施工现场,在坝体附近的监测点采用电缆传输数据,电缆采用屏蔽电缆,以减少外界干扰。

无线传输:对于距离较远、地形复杂的监测点,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如 GPRS、ZigBee 等。无线传输具有安装方便、灵活性高的优点,但数据传输可能受到信号干扰的影响。例如,在某山区坝体施工中,部分监测点位于山谷中,信号较弱,采用了 ZigBee 无线传输技术,通过设置多个中继节点,保证了数据的稳定传输。

(三)数据分析与处理

1. 数据预处理

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噪声。异常值的判断可采用 3σ 准则或箱线图法等。例如,通过对某坝体温度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个别数据点明显偏离其他数据点,经判断为异常值,予以剔除。

数据平滑:采用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以消除数据的短期波动,突出数据的趋势性。在某坝体应变监测数据处理中,采用移动平均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移动窗口大小为 5,有效地消除了数据的短期波动。

2. 数据分析方法

温度场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或数值模拟软件,对坝体混凝土的温度场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坝体的三维模型,输入混凝土的热学参数、边界条件等,计算出坝体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情况。例如,在某坝体施工中,采用 ANSYS 软件进行温度场分析,预测了混凝土在浇筑后的温度变化趋势,为采取温控措施提供了依据。

应变分析:根据应变监测数据,分析混凝土的应变变化规律。通过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判断混凝土是否处于正常受力状态。例如,在某坝体施工中,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监测到的应变数据与设计计算值进行对比,发现部分区域应变值超出了设计允许范围,及时采取了加固措施。

位移分析:对坝体的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坝体的位移量、位移速率等参数。通过对位移数据的长期监测和分析,评估坝体的稳定性。在某坝体施工中,利用全站仪监测坝体的位移情况,通过对多年位移数据的分析,发现坝体整体位移量较小,稳定性良好。

(四)预警与决策支持

1. 预警指标设定

温度预警:根据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设定温度预警指标。一般来说,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应超过设计允许值,内外温差不应超过 25℃。例如,在某坝体施工中,设计要求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超过 70℃,当监测到混凝土内部温度超过 65℃时,系统发出预警信号。

应变预警:根据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和设计允许应变值,设定应变预警指标。当应变监测值接近或超过设计允许值时,系统发出预警信号。例如,在某坝体施工中,设计允许混凝土应变值为 100με,当监测到应变值达到 80με 时,系统发出预警信号。

位移预警:根据坝体的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设定位移预警指标。一般来说,坝体的位移量和位移速率不应超过设计允许值。例如,在某坝体施工中,设计允许坝体水平位移量为 50mm,当监测到坝体水平位移量达到 40mm 时,系统发出预警信号。

2. 决策支持

温控措施调整:当监测到混凝土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时,系统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温控措施调整建议,如调整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加强通水冷却等。在某坝体施工中,系统监测到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建议加大通水流量和通水时间,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内部温度。

三、结论

本文开发的大体积混凝土坝体施工中的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选型与布置、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预警与决策支持等功能的实现,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坝体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为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该系统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的温度、应变和位移等参数,避免了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李华明.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J]. 水利学报, 2022, 53(5): 567 - 578.

[2] 赵晓峰,孙丽萍.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混凝土结构监测中的应用[J]. 建筑材料学报, 2021, 24(3): 589 -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