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向赋能”:PBL 教学法在高中英语与历史节日主题融合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洋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  06500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跨学科教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而高中英语与历史学科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节日是文化载体,蕴含丰富历史内涵与人文价值,为两学科融合提供了天然桥梁。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将项目式学习 (PBL) 教学法引入英语与历史节日主题融合教学中,希望能够探索双向赋能实践模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协同发展,为跨学科教学提供可借鉴经验。

一、节日主题选择,融合课程设计

节日主题选择需遵循共通性、典型性与层次性原则并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进行筛选,共通性关注中西方节日共有文化元素,典型性强调节日代表性文化内涵,层次性则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学习需求。融合课程设计采用主题引领—内容整合—能力递进三维框架,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重构与能力整合。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科边界弱化,强调真实情境创设与多元资源引入,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跨学科学习成效。融合课程设计还需考虑教材内容衔接点,挖掘隐性课程资源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形成螺旋上升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完整情境中体验语言应用与历史探究双重乐趣。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为例,该单元主题聚焦历史与传统,为英语与历史节日主题融合提供天然契机。在融合课程设计中,可选取感恩节是核心主题,将《First Thanksgiving》与历史学科中北美殖民史内容进行整合。课程设计从语言层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关键词汇如 pilgrim, native, harvest 等继而过渡至历史层面,探究清教徒移民背景、印第安原住民文化以及感恩节历史演变。任务设计上学生需完成双语感恩节历史时间线绘制,查阅英文原始文献如日记记载,比较分析感恩节早期形态与现代庆祝方式差异。语言应用环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方式重现首次感恩节场景,用英语表达历史人物心理感受,历史思维培养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感恩节背后殖民与文化冲突问题,形成多元文化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英语语言学习与历史探究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加深历史理解,在历史探究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二、项目任务驱动,学科协同实施

项目任务设计遵循问题导向—成果导向—过程导向三位一体原则,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明确学习产出物,提供清晰学习路径,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任务层级构建采用基础型—拓展型—挑战型递进模式,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需求促进学习迁移与能力提升。学科协同实施方面英语与历史教师共同规划,分步实施整合展示形成合力,具体协同机制包括建立跨学科教研组,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设立资源共享平台明确责任分工等。协同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侧重语言表达指导,历史教师侧重史料分析引导共同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科协同还体现在评价环节,通过设计多元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学生跨学科学习成效引导教学改进。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 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为例,该单元聚焦节日与庆典主题,为项目任务驱动创设良好基础。结合该单元内容,设计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与展示项目,将英语学习与历史探究有机融合。项目任务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学生通过阅读关于 Pancake Day 文本,掌握节日相关词汇与表达,历史教师补充 Pancake Day 起源与演变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比我国传统元宵节文化内涵。第二阶段为探究阶段,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我国传统节日与一个西方节日进行比较分析,查阅中英文资料,访谈外籍教师或观看历史纪录片,深入探究节日文化根源与演变轨迹。英语教师指导语言表达与文献阅读,历史教师指导史料分析与文化解读形成协同指导机制。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学生制作双语节日文化展板,录制英语节日文化讲解视频,举办中西方节日文化嘉年华活动,邀请校内外师生参与互动体验。整个项目过程中英语与历史教师全程参与定期交流学生进展,共同评价学生表现实现真正意义学科深度融合与协同育人。

三、双向赋能路径,实践模式构建

双向赋能理念基于学科互补性原理,强调英语学习为历史理解提供国际视角,历史探究为英语应用创设真实情境,两学科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赋能路径包括:语言赋能历史—通过英语原版资料阅读,拓宽历史探究视野,培养跨语言史料分析能力,提升历史解释深度,历史赋能语言—借助历史情境,提升英语语用能力,通过历史题材丰富英语表达内涵。

实践模式构建采用项目启动—过程引导—成果生成—反思提升四阶段闭环设计。项目启动阶段通过节日文化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要求,过程引导阶段提供学习支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形成性评价,成果生成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产品,组织成果展示与交流反思提升阶段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进行认知反思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内化。

差异化支持策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不同基础学生提供相应支持。对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清单与范例,对中等水平学生,适当放宽自主空间,提供必要指导,对优秀学生鼓励创新探索,设置挑战任务。组建异质性学习小组,促进学生间互助学习,长效机制构建方面推动课程制度化,将英语与历史节日主题融合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教师发展专业化开展专项培训与研修活动,资源建设系统化构建数字化资源库与案例集,评价体系多元化建立综合素养导向评价机制。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文章通过系统探索 PBL 教学法在高中英语与历史节日主题融合中应用,构建了双向赋能实践模式。该模式有效促进学科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历史思维水平,增强跨文化理解与认同。该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重构与能力整合为高中阶段跨学科教学提供新思路。未来应拓展融合范围,探索更多学科间融合可能,深化评价探究构建更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融合教学实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卫燕 . 基于大观念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项目式教学设计研究 [J]. 英语教师 ,2025,25(11):53-56.

[2] 万冬雪 . 高中英语项目式学习的开展策略探究 [J]. 高考 ,2025,(17):66-68.

[3] 黄 显 晶 . 基 于 项 目 式 学 习 的 高 中 英 语 单 元 整 体 教 学 [J]. 读 写算 ,2025,(16):37-39.

注:课题名称:运用PBL 教学法进行高中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一般课题 课题编号:23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