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常州三杰”交集事迹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作者

沙胜南 李丹屏 王曦 张永民 李道军 衡朝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常州三杰”交集事迹富含教育和实践思想,对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叙述“常州三杰”交集事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提炼出“常州三杰”的道德情操;以严肃恭敬的心情,参访“常州三杰”故居和纪念馆;以饱含深情的体悟,汇报实践教学的过程和体会,可以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领悟,更能强化“大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常州三杰 交集 融入 思政课 路径

交集事迹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三人共同或两人共同参与或完成的某件事,或者是不同的事。只要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有交集(包括时间相同或地点相同,再或事件相同)都可以算作“有交集”。细数“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成长史和从事革命史,可以列举出多次交集事迹。这些交集事迹折射出“常州三杰”身上蕴涵着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穷尽真理、追求卓越的求是精神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职院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重任。将“常州三杰“交集事迹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可以分为理论叙述和实践体验两大部分,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具体融入路径可以细分为:案例叙述、精神提炼、故居参访、事迹展演、实践汇报。其中前两种路径属于课堂教学的理论叙述部分,后三种路径可以归属于实践教学的实践体验部分。

一、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叙述“常州三杰”交集事迹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树立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等专题讲解时,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客观、公正地讲述“常州三杰”从小立志救国、坚定理想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等热血事迹。“常州三杰”成长的环境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瞿秋白生于1899年,张太雷生于1898年,恽代英生于1895年。他们同是中华沦丧、民不聊生的亲历者。17岁的瞿秋白经历家道中落、母亲自杀、寄人篱下等人世悲事。张太雷的童年也是在父亲病故,靠母亲帮佣洗衣的艰难岁月中度过的。恽代英参与创办互助社,其宗旨也是“群策群力,自助助人”。“常州三杰”是有志青年,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有志青年,他们在追寻造成他们个人和当时中国悲惨命运的原因,并毅然积极投身到救中国行动中去。当代年轻人会有思想松懈的一时,也会有“躺平”、“佛系”的干扰。今天年轻人的不知所措,在当年“常州三杰”亦有过波折。瞿秋白有意在佛经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恽代英曾经也是“无政府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一时的迷茫不是一世碌碌无为的理由。一旦确定了正确的科学的方向就要坚定地勇往直前。“常州三杰”的成长经历可以激励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们关心家国大事,帮助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当然,“常州三杰”的励志故事还能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中,列举“常州三杰”的成长、革命事迹可以厘清学生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认识,更有助于明晰“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旧、新民主革命的分水岭”的认识。而“常州三杰”都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和领导者。瞿秋白参加“五∙四”运动,上街演讲时被捕。张太雷不仅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而且参加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还到天津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恽代英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是“常州三杰”共同的事业。他们认清了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他们三人便同样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了一生,甚至同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同样的革命经历和归宿是“常州三杰”交集事迹最闪亮,也是最悲壮,更是最足以支撑将他们三人合并为“三杰”这一同一体的典型意义所在。

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提炼出“常州三杰”的道德情操

思政课不是历史课,不能以简单地叙述故事来代替严谨科学地“讲道理”。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更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进行恰如其分的逻辑提炼。“常州三杰”的交集事迹不是偶然的三个人的彼此分隔的事迹堆砌。20世纪前40年,常州大地上还出现过除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之外的红色领导人,比如:冯仲云和王诤。冯仲云是东北抗联的杰出领导人。王诤将军是革命事业通讯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新中国电讯发展的奠基者。为什么是常州“三杰”,而不是常州“四杰”或者“五杰”呢?这就要在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人事业的交汇中寻找答案了。提炼,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认识。而实事求是,是一种正确提炼应该秉持的科学态度。不同于冯仲云和王诤,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出生年代相近之外,他们三人的家庭出身也较为相似。瞿秋白、恽代英是在没落的官宦家庭出生、成长。张太雷的祖上,也是常州有名的世家。他们三人对腐朽、吃人的封建制度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当1911年辛亥革命为清王朝敲响丧钟的时候,年轻的“常州三杰”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对新时代的呼喊。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是瞿秋白对自己的真实写照。张太雷“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将自己的原名”张曾让“改为”张太雷“。“常州三杰”交集事迹中蕴涵着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恽代英《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他们的名字、诗词都抒发着对未来的豪情和希望。他们是衔春到来的“第一燕”。“常州三杰”交集事迹中蕴涵着穷尽真理、追求卓越的求是精神。“常州三杰”对革命事业的认知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有过交待,“俄文专修学校不收学费”,“作为记者被委派到苏俄”。恽代英更是从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转向了共产主义者。张太雷为求真理,更是远赴苏俄,“谋将来永远幸福”。他们在真理的海洋里乘着风帆,坚定远航。真理一直存在,缺少的是坚持追求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有时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有时懒于开动脑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时又不知变通。真理不会消失,或许拐一个弯就能看到了。

“常州三杰”交集事迹中蕴涵着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常州三杰”中牺牲最早的是张太雷。他在1927年12月领导广州起义时不幸中弹身亡,年仅29岁。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他们三人是同乡,是同志,也是知己。明知革命事业危险,但是为着点燃那新中国的一抹红光,他们毅然捐躯。“常州三杰”的精神永垂不朽。

三、以严肃恭敬的心情,参访“常州三杰”故居和纪念馆

现存“常州三杰”故居和纪念馆有:江苏常州“瞿秋白同志故居”和“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张太雷故居”和“张太雷纪念馆”、“恽代英住地”和“恽代英纪念馆”、常州烈士陵园“常州三杰”纪念堂,福建长汀“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天津大学张太雷烈士纪念室,武汉恽代英故居等处。怀着严肃恭敬的心情,参访“常州三杰”故居和纪念馆,对高职学生来说,通过沉浸式感受人物生存的遗迹,拉近学生与人物之间的时空距离,把学生代入到当年的环境中,切身感觉人物的真实存在,配以文字和图片、现代影音技术,传达出来的效果一定更加直接、更加真实,教育效果更好。在参访时,不能在嬉戏玩闹中进行,也不能走马观花式点到为止。要有仪式的庄重感,以严肃、恭敬的心情,走进人物内心。

选取参访内容。参议内容的选取原则首先是便捷性。便捷性需要考虑的要点包括路径程是否近、交通是否安全、学生兴趣点的浓烈程度等。通过对参加以往参访活动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85%的学生认为故居比纪念馆更有参访价值,原因主要是通过参观故居,能透过时空接近不同时代人物之间的距离,更能切身感受当年人物的心理历程。不过,好在纪念馆往往是与故居结为一处或紧邻相挨着。参观故居与纪念馆可以同时进行,现实操作中并不矛盾。那么,在不同人物之间如何确定选取对象呢?这由我们的教学内容来把握。如果教学内容是挣脱封建礼教,可以考虑参观常州青果巷里的“八桂堂”和西瀛里的“瞿氏宗祠”,这两处遗迹足以说明瞿秋白出生时的家族兴旺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如果教学内容有关价值观,可以举例张太雷从小就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样考虑参观张太雷故居或者去天津大学校史馆看看陈列的张太雷终身未领取的大学毕业证书,就更有说服力了。

确定参访程序。首先要预习参访内容,了解要参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可以通过预先阅读书本,参看影视剧、纪录片、网上纪念馆和自媒体短视频等数字资源,也可以向他们打听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了解内容,并确定参访重点。参访重点就是要带着问题参访。这也是参访的第二个步骤,即制作“参访活动项目任务书”。带着任务参访,不仅能有效提高参访的时效性,节省时间,还能有的放矢,不至于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教育学生参访活动不是旅游,端正学生参访的态度,督促学生认真及时纪录参访过程和内容,把每一次参访都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对待。第三个程序是回校后一定要组织学生研讨、交流、总结。不同组别的学生要分别汇报实践体会、对参访对象的认识程度提升情况,以及下一步继续参访将进行的改进措施。最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褒贬,实事求是,对发掘出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有赞扬,对不足的地方要给出需要改进的建议。

四、以热情和尊重之情,呈现“常州三杰”的交集事迹

电影《觅渡》以“常州三杰”为人物原型,以交集事迹为主线。公映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是将“常州三杰”以电影方式呈现给大众的一次成功尝试。高职院校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以热情和尊重之情,呈现出“常州三杰”交集事迹的高职版本。在业已公开的资料可见,高职院校创意类专业学生将“常州三杰”等红色体裁融进创意作品中,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制作出了书本、文具、饰品等各种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有些模具类专业学生将“常州三杰”形象用“3D”形式进行打印,制作小工艺品,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有的学校采用名人命名学院(系)的方式命名如“瞿秋白管理学院”等。有的学生将“常州三杰”的名人名言制作成饰品,佩戴在书包上,镶嵌在手机壳里,都有力地在社会上宣传了“三杰精神”。

作者简介:沙胜南(1982-),男,讲师,江苏句容人,研究方向为马列主义公共课、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资助: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立项课题“‘常州三杰’交集事迹的教育思想研究”(CDGZ2021018)成果;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大思政’格局下地方名人文化与高职思政课同向育人机制研究”(2023SJSZ0774)成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立项课题“‘大思政课’格局下名人文化与‘大中小’思政课同向育人机制研究”(2023-SZYB-3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