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语文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作者

刘向东

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刘坂学校 福建漳州 363200

创新是新时代的呼唤,未来社会需要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使命在于培养和塑造具备创新意识和持续进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迎接未来科技激烈竞争的挑战。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头脑充满了无限的奇思妙想和创意,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这段时光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自主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新的激情呢?通过实践中的具体尝试,我浅谈个人的几点见解:

一.想象补白,激发创新热情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能够无限包罗宇宙。”在语文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在留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课文中多加思考,给予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这广袤的空间中交流情感,激发创造的火花。比如说《荔枝》一课,文末那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读来意味深长,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续写出怎样的句子呢?”学生们大胆想象,产生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回答:(1)“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但我却再也见不到母亲,再也感受不到母爱的伟大了。”(2)“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我仿佛看见母亲在荔枝丛中微笑,那微笑是如此灿烂。” (3)“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想到母亲临终前还舍不得吃一颗荔枝,我心中便产生一种无法弥补的痛楚。”……

学生们富有想象力,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空白,还深刻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同时在创新思维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通过感知作者的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情感的表达,他们的内心也会受到深深的触动,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

二.引疑激趣,挖掘创新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生性好奇,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会再生?天空为什么会下雨?”等等,这些都是源于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的。教师在上课时需要营造一种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氛围,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质疑和探索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学习中自发地思考,积极探索,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提升。

如教学《丰碑》一文,我抓住“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红军遇到那么多的困难,装备又那么落后,为什么说胜利会属于他们呢?这样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大家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这节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时闪现着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常把引疑激趣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呵护自尊,激励创新

学生渴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渴望展现自我,渴望获得赞誉。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给予他们积极评价。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不拘一格的思维,对于学生微小的创新都给予高度重视。尽管他们的想法有时可能是不全面的。我始终坚持“让每一位站起来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去”的理念,信赖,尊重每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不能打击,特别是对于错中有合理的成分,要适当引导,要不断肯定、鼓励,保持学生创新的积极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如教学《穷人》一课时,为了揭示沙俄的黑暗统治,我问学生:“桑娜和渔夫那么勤劳,从早到晚地干活,为什么总是勉强填饱肚子?”一位学生举起手,站了起来,竟如此回答:“我认为桑娜一家生活这么贫穷,是因为孩子生得太多了,一个家庭有五个孩子,确实够他们受的了。”他刚一说完,班里马上议论纷纷,有些同学还在窃笑,该生显得十分尴尬。为了维护该生的自尊,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先肯定他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再请他坐下,然后追问:不错,孩子多是他们穷的一个原因,但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呢?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更深入的对话。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研读文本的劲儿更足了,也更投入了,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及时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创新活动中。

四.课内外相结合,开拓创新渠道

尽管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课外的领域则是无限广阔的。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给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紧密地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营造语文教学观的氛围,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

如教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把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他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到社会中就环保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周围破坏环境的情况。学生分别以拍摄图片、调查访问等形式搜集了大量材料,加深了认识。之后,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到创卫活动中去,宣传环保知识,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受益匪浅,不仅在鲜活的生活中受到环境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从中不断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设计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创卫宣传标语,如“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为家乡添一片新绿,让生活多一份温馨。”“少一丝烟尘,多一片蓝天”等,其中不乏亲切自然的环保提示语:“萋萋芳草,踏之何忍。”“请脚下留情,我将为您增添一份生机。”这些环保标语受到了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有的还被采纳,成为了公共场所绿化带的宣传标语。

总的来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我们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为学生提供创新时空,努力实现创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一粒粒含有创新精神的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能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