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论视角下
张希 游安妮 胡晨 张阳 汤雯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4
引言
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1]及《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的政策指引下,“药食同源”理念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这一理念所体现的中医药养生智慧对促进全民健康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湖北省依托《湖北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3]等政策,重点推进蕲艾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品牌国际化建设的战略。而蕲春蕲艾食品作为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既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又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蕲艾在文化与健康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蕲艾相关的“药食同源”产品在国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说翻译术语零散、文化内涵传递不充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蕲艾药食同源产品其国际市场认可度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以蕲春蕲艾药食同源产品为研究对象,结合蕲艾药食同源产品的命名特征,采取直译、意译等多种翻译策略,致力于搭建蕲春蕲艾药食同源产品翻译框架,更好推动蕲春中医药文化以及蕲艾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蕲春蕲艾药食同源食品的命名特征及其翻译现状
(一)蕲春蕲艾药食同源食品的命名特征
蕲春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之乡,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素有“中国艾都”之称。0 蕲艾是湖北省道地中药材,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今以蕲艾为代表的药膳食品,正在不断创新,提高其知名度,走出湖北,走向世界。《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 种药物,蕲春境内就有 1059 多种。在“寓医于食”的中国传统医学理念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谷、菜、果三部食疗菜谱达 300 多种。蕲春民间制作食用药膳养生习俗由来已久,有 65% 的家庭常烹饪传统药膳菜肴。药食借力,食助药威,药食同源,药食既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又可以保健强身,预防疾病。蕲春特色药食菜系丰富,如艾香韭菜盒,由鲜艾叶、韭菜等包制,艾香扑鼻,皮酥香脆,盒馅鲜美,有平喘镇咳等功效;药扁豆煲蹄花,用黑猪蹄、蕲北药扁豆等煲制而成的药膳,醇厚不腻,能消暑除湿。在命名方面,蕲春药食食品主要有以下特征:突出原料与功效,体现地域特色,反映制作特点。首先,“突出原料与功效”,多数食物都是直接以原材料命名,体现出其中的功效与养生效果,让人直观了解菜品中的成分和其功效。比如“蕲艾祛湿汤”“蕲艾养颜糕”等,这种命名方式让人一眼看出其功效,命名方式简单、直观且有效。而“蕲艾鸡蛋饼”能让人们快速了解该食物的核心原料,让人们更加直观的去了解菜品。其次,“体现地域特色”以“蕲”字开头突出地域的命名方式,能够表明是采用蕲春地区独特的蕲艾制作,比如“蕲艾糍粑”,能够让人们联想到蕲春的地方风味,也能体现出蕲春作为“中国艾都”的地道药材特点。最后,“反映制作特点”的命名方式能够直接让人们明白该菜品所包含的原材料信息及烹饪方式,和第一种命名方式不同的是可使人快速捕捉到菜品中传递的烹饪信息,更方便人们去选择自己偏好的烹饪方式。比如“蕲艾蒸饺”中的“蒸”和“蕲艾煎蛋”中的“煎”,明确了制作特点,使人们对菜品的口感和质地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助于人们选择。蕲春蕲艾药食同源食品及特色菜系,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蕲春的药膳食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了解蕲春地区特色药食美食的命名特征,可以为蕲春蕲艾药食同源食品的汉译英提供参考思路与方向,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蕲春独特的药食文化魅力。
(二)蕲春蕲艾药食同源食品的翻译现状
我们团队在蕲春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在蕲艾产品相关的饭店和零售店中,多数商品包装上没有英文标识,而对于已有标识的食品包装上,则是直接采用拼音进行标注,或者是逐字逐句翻译,比如“艾香韭菜盒”译成“Aixiang Fried Leek Box”,“蕲艾祛湿汤”译为“Qiai Qu Shi Tang”,这种直接利用汉语拼音或直译进行标注的方法,并不能展现出蕲春蕲艾药食相关产品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中外饮食文化差异较大,目的语受众对很多中国特有的食材和文化不了解,再加上生硬的翻译方式,他们无法理解翻译背后所代表的食品。其二,专业翻译人员缺失,当地政府并未成立产品翻译部门,产品翻译的准确度和专业性十分有限。其三,缺乏政府政策引导,蕲春政府并未发布关于蕲春特色美食翻译标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蕲春药食同源产品的翻译存在严重滞后性,蕲春药食同源食品翻译工作仍存在大量空白。
二、蕲春蕲艾药食同源食品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翻译写实型蕲艾特色美食
蕲艾作为湖北省中医药地道药材,其食用价值在药膳养生领域也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在对蕲艾相关产品翻译中需兼顾药用和食用的双重属性。比如说运用“材料+烹饪方式”的翻译方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如蕲艾茶,蕲艾糕。如对蕲艾的翻译,可标注拉丁学名“Artemisia argyi”避免与其他艾草品种混淆。以龙井虾仁翻译为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hrimp Meat with Longjing Tea”,而蕲艾作为湖北地理标志性食物,需要通过学名加强其专业性。首先,我们可以对蕲艾进行多层级的处理,“Qiai”保留拼音,作为核心词(类似“Jiaozi”“Kung Pao Chicken”),然后用括号进行注释,括号内标注拉丁学名“Artemisia argyi”,适用于学术文献、健康食品标签等场景。如果面对的是普通的消费者可在后面做简短的说明,“a medicinal herb in Chu cuisine”,参考饺子“traditional Chinese food”的注释模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对于蕲艾的烹饪方式的处理,首先需了解蕲艾美食加工的几种常见的烹饪方式,如蒸制、冲泡、榨汁的翻译专业术语,同时在翻译蕲艾工业细节时,需避免歧义的出现,如“糕”在中式点心中有蒸制(如年糕)、烤制(如蛋糕)之分,“Steamed”明确工艺可减少误解。因蒸制是楚地常见的烹饪方式,低温养生的概念于蕲艾”温和药用“的特性更加契合。例如蕲春当地特色美食,“蕲艾蒸蛋”,基础翻译可采用“Steamed Qiai Egg”,专业场景翻译可采用“Steamed Eggwith Artemisia argyi” , 文 化 传 播 场 景 则 可 以 采 用 “Steamed Qiai Egg(Chu-style herbal cuisine)”。
结语
蕲春作为药圣李时珍故里和中医药文化发源地,其特有的蕲艾药食同源食品中既蕴含着传统中医药的智慧,又承载着当地文化内涵。在中医药国际化的大形势下,规范蕲艾药食同源食品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多元化的翻译策略,针对不同菜品特点,更加准确的传达蕲艾药食同源产品的食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得目的语受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蕲艾这一中医药瑰宝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的促进传统医药与现代健康理念的融合发展,推动蕲春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 2016-10-26(001).
[2]黄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1):191.
[3]毛和荣.“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1.
[4]康敏威.湖北省蕲春县蕲艾产业研究[D].湖北大学,2024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X20241230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