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协调“家-校-社”教育融合现存问题的实证研究与解决对策探索

作者

吴婷婷

射阳外国语学校 江苏盐城 224300

本文系盐城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1-DY-010)研究成果。

摘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家-校-社”教育融合被寄予厚望,旨在汇聚三方之力,为孩子打造优质成长环境。然而,现实推进中阻碍重重。家长、学校、社会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同效应,致使教育合力大打折扣。鉴于此,本文将聚焦于“家-校-社”教育融合这一关键教育议题,通过实证调研,深度剖析当下存在的各类问题,然后针对性地探索解决对策,旨在促进三方协同发力,为小学生营造更为优质、连贯且全面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家-校-社;教育融合;小学班主任;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在当代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家-校-社”教育融合理念深入人心,被视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思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各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能。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潜移默化地塑造基础价值观;学校依靠专业的教师队伍与严谨的课程体系,为孩子构建起稳固的知识学习框架;社会凭借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助力孩子拓宽视野,锻炼社会技能。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这一理想模式的落地困难重重。小学班主任处于家校社连接的关键位置,日常工作中频繁遭遇融合卡顿的难题。正因如此,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已然成为当下提升教育整体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家-校-社”教育融合现存问题

(一)沟通机制不通畅

小学班主任在家校沟通工作中,时常深陷困境。如今,家长们工作节奏快、事务繁杂,难以抽出充足时间深度融入家校交流。家长会时常有人缺席,线上交流时,家长回应寥寥,基本是学校单向传达通知,真正有来有往的互动极为稀缺。学校与社区之间,联系更是松散,缺少稳定的常态化对接途径。社区筹备活动,因不熟悉学校教学规划与学生特性,随意邀请,学校很难应允。学校想借助社区拓展课外实践,却找不到对接窗口,班主任被夹在当中,信息流转不畅,协调举步维艰。

(二)责任边界模糊

家庭、学校与社会在教育责任的认知上,存在显著偏差。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过度转嫁至学校,以为孩子踏入校门,学业提升、品德塑造便全是老师的任务,自身的示范与教导被抛诸脑后。学校这边,有时又揽下过多责任,像生活习惯养成、亲情教育这类本该家庭主导的部分,投入不少精力,成果却不尽人意【1】。社区的教育职能更是模糊不清,介入教育时毫无分寸,偶尔开展活动扰乱正常教学秩序,该助力时却不见踪影。小学班主任协调其间,三方常推诿或越界,令其两难,费尽精力也难划清职责范围。

(三)教育理念差异大

不同家庭秉持的教育理念千差万别。有些家庭将成绩视为首要追求,课余时间给孩子安排满满当当的课外辅导班,一心想让分数提升;另一些家庭则崇尚快乐教育,极力抵触学业带来的压力,希望孩子能轻松成长。学校遵循素质教育大纲,本意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可升学指标悬于头顶,又不得不向知识传授倾斜。社区开展的教育活动侧重于实践体验与公益熏陶,和家庭、学校理念难以匹配。班主任组织三方协同教育时,各方在目标与方式上分歧重重,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活动往往难以持续推进。

二、“家-校-社”教育融合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多维沟通体系

小学班主任肩负着打通家校社沟通壁垒的重任,牵头优化沟通机制势在必行。对于校内而言,定期开展内容丰富的家长培训讲座非常必要。例如,每学期举办两次专题讲座,详细解读最新的“双减”政策,让家长明白教育减负的导向;或是邀请儿童心理学专家,讲解孩子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性。家长借此明晰教育动态,参与意识自然提升【2】。此外,也可以设置家长值班日,每月安排特定几天,邀请家长入校。家长亲身观摩课堂,看到孩子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表现,或是遭遇难题时的思考状态,能直观感受到教学日常,往后便更乐意与教师畅聊想法。对外,班主任应当要联合校方与社区搭建稳固联络桥梁。双方组建联络小组,每月会晤一次。会晤时,学校呈上学期教学规划,清晰展示各学科进度、实践活动安排。社区则汇报像是科技馆科普月、博物馆文物特展这类活动安排,双方提前协商,像针对五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社区就可以配合安排科技馆探秘活动,确保信息无碍流通,为协同教育筑牢根基。

(二)明晰三方责任定位

班主任在“家-校-社”教育融合中扮演着关键的组织者角色,需精心筹备三方研讨活动,运用契约手段清晰划分各方责任。对于家长,要着重强调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品德、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关键意义。可以印发居家教育指导手册,内容涵盖日常作息安排、家务劳动分配、文明礼仪引导等具体事项。比如,手册里详细说明如何引导孩子每天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每周参与一次家庭大扫除,在点滴小事里养成自律与责任感【3】。学校要坚守本职,将精力聚焦于知识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像在语文课程里,既传授字词语法,又组织朗诵、写作比赛提升表达能力,不把手伸到家庭专属的教育领域。社区则找准定位,担当课外实践拓展补充的重任。像是当学生学到环保知识时,社区就可以策划公园垃圾清理、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三方各司其职,班主任全程监督协调,以往互相推诿的状况就能大幅减少,教育合力得以稳固凝聚。

(三)调和教育理念冲突

班主任作为家校社教育融合的关键纽带,开展教育理念融合工作时,需要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具体而言,可以定期举办家校社共育论坛。像是每学期开学初,邀请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深入浅出地解读素质教育内涵。同时分享各地成功的共育案例,像某些地区家校社联合开展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孩子既学技艺又懂传承,触动参会各方反思自家理念是否局限。此外,也可以组织小型家长会、社区座谈会。就拿筹备校园科技节活动来说,班主任牵头,召集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围坐讨论。像是有的家长就会提出增添亲子科技制作环节,增进亲子互动;社区则会建议联系周边科技企业提供展品展示,拓展视野。大家围绕目标、形式畅所欲言,搁置分歧、凝聚共识,形成详尽方案,让教育行动前后连贯、协同推进。

(四)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班主任在推动“家-校-社”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当要助力校方搭建资源整合平台。首先,线上构建资源库是关键一步,这一虚拟空间汇聚各方力量。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医生,能上传医学科普视频、急救知识讲座这类职业资源;有的热衷公益,便分享社区志愿项目信息。学校则把精心制作的优质课程,像趣味数学拓展课、传统文化赏析课上传其中。社区也不落后,将本地图书馆、文化馆的活动场地信息与特色主题公示出来。其次,线下资源整合同样也同样重要。以自然科学教学主题为例,班主任联合各方,整合社区的植物园、科技馆等场馆资源,巧妙设计研学路线【4】。学校安排科学老师随队指导,随时答疑解惑,家长志愿者协助管理秩序、保障安全。如此一来,原本闲置的资源被充分激活,各方优势得以互补,实实在在地让教育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家-校-社”教育融合是复杂长期工程,现存问题非朝夕能解。小学班主任作为关键协调者,责任重大。需要通过不懈努力构建沟通桥梁、厘清责任、调和理念、整合资源,逐步化解矛盾,让三方教育力量紧密携手,为小学生编织全方位教育保护网,滋养其成长。

参考文献

[1]彭美芬.融合教育智慧平台促进家校共育[J].湖南教育(A版),2024,(01):69-71.

[2]田笑昕.架构家校社融合链,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J].山东教育,2024,(Z1):58-59.

[3]周苏鹏.在全人教育的实践中促进家校社深度融合[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3,(06):19-20.

[4]顾惠芬.校社融合,打通高质量教育的“最后一公里”[J].教育家,2023,(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