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运用分析

作者

黄若新

360313198811040038

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成果直接影响工程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选址逐渐从简单地质区向复杂地质区延伸,如西部山区的高陡边坡、沿海地区的深厚软土、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貌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具有岩土体结构破碎、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大、地质灾害隐患多等特点,传统勘察技术难以全面、准确地揭示地下地质情况,易导致勘察成果失真,给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风险。

一、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及勘察难点

1.1 主要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

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地层,存在溶洞、溶沟、暗河等岩溶形态,岩土体完整性差,空隙率高,易发生地面塌陷、突水突泥等问题。其地质特征表现为空间分布随机性强,岩溶发育深度和规模难以预测。多分布于沿海、河流三角洲地带,软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具有高含水率、高孔隙比、低强度、高压缩性等特点,地基稳定性差,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常见于山区工程,边坡坡度大,岩土体受风化、卸荷作用影响显著,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风险,坡体内部裂隙发育,结构面控制边坡稳定性。由断层活动形成的破碎带,岩土体以碎块石、角砾为主,胶结差,透水性强,力学性质差,易成为地下水通道,导致地基承载力不足或诱发地质灾害。

1.2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察难点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岩土体分布不规则,传统钻探方法难以全面覆盖,易出现 “一孔之见”,导致对地质结构的判断偏差。单一勘察技术难以应对复杂地质的多样性,如物探技术在岩溶区可能受地下水体干扰,原位测试在软土区可能因土体扰动影响数据精度。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灾害诱因复杂,如岩溶区塌陷与地下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高陡边坡失稳受降雨、地震等多因素影响,难以通过常规勘察准确评估风险。不同勘察技术获取的数据存在差异,如钻探与物探结果可能矛盾,需要专业人员综合分析,否则易得出错误结论。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主要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运用

2.1 钻探技术的运用

钻探为获得地下岩土体的实物样品的主要技术,复杂的地质条件要选用适应的钻探技术进行钻探,适合岩质地层,用钻头旋转凿破岩石,采取岩芯,以此判别岩层完整性、岩性变化以及裂隙发育等特征。对于断层破碎带勘察,选取金刚石钻头以提高岩芯采取率,并根据岩芯描述分析破碎带的物性组分以及胶结程度。

浅层松散地层适用。利用钻头冲刮切岩土体,进尺速度快。深厚软土区采取套管护壁冲击钻探,避免孔壁坍塌,捞取软土样品室内试验测定其物理力学指标。在岩溶发育地区或复杂结构部位,采取定向钻探控制钻孔轨迹,追踪疑似岩溶发育地段或断层,查明其分布空间。如某岩溶隧道勘察中,通过对其中一处采取定向钻探,发现物探未识别的 3 处小型溶洞,可作为隧道支护设计的依据。

2.2 物探技术的运用

物探主要是针对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差异进行探查,推测地质结构,检测效率高,覆盖面较大,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常与钻探耦合配合。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的反射信息,检测岩土体的波速分布,用于划分地层界面、断层与溶洞的识别。在高陡边坡勘察中,利用浅层地震反射法探查边坡坡体内部软弱夹层的分布情况,判断边坡的稳定状况;岩溶区利用地震波速异常区来识别溶洞位置、范围。根据岩土体电阻率的差异,通过布置电极检测出地下的电场分布,用于查寻地下水、岩溶发育区。在岩溶发育区,运用高密度电法,通过低电阻率异常区,识别溶洞、暗河;针对断层破碎带勘察,在断层破碎带与周围岩体的电阻率存在差异,圈定边界的破碎带。

2.3 原位测试技术的运用

原位测试技术是在天然状态下对岩土体开展的测试技术,更能反映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探头通过贯入岩土体测读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等,适用于软土、砂土等松散地层。静力触探适合在深厚软土区快速划分软土层厚、划分软土分层、了解地基承载力、测定地基压缩性比钻探取样高效得多。通过重锤冲击探头,根据贯入度评价岩土体的密实性和强度大小,适用地层为碎石土、砂土和风化岩层。对于断层破碎带勘察可以利用重型动力触探判断破碎带密实程度,对岩溶区利用触探异常判断地下空洞。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软黏土,通过测定土的抗剪强度评估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在深厚软土区可以提供不排水抗剪强度,可以用于基坑支护设计和分析边坡稳定性。通过发射和接收声波测读声波在岩土体中传播的速度,评价岩土体的完整性。

2.4 遥感技术的运用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地表影像,结合地质解译分析,适用于大范围复杂地质区的初步勘察。在区域地质调查中,通过卫星影像识别线性构造(如断层)、地貌形态(如岩溶洼地),圈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在高陡边坡区,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析边坡形态、植被覆盖变化,判断滑坡隐患。适用于中小型工程勘察,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取高精度地表三维模型,结合影像解译识别地表裂缝、塌陷等现象。在岩溶发育区,无人机遥感可快速发现地表塌陷坑、溶沟等,为钻探和物探布置提供指导;在高陡边坡区,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边坡三维模型,分析坡体结构和潜在滑动面。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勘察技术运用的优化建议

3.1 加强技术组合与集成

针对复杂地质的多样性,应避免单一技术的局限,推广 “多种技术组合”模式。如岩溶区采用 “高密度电法 + 地震勘探 + 钻探”,软土区采用 “静力触探+ 钻探 + 十字板剪切试验”,通过不同技术的优势互补,提高勘察精度。

3.2 引入智能化勘察技术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勘察数据,如建立地质 - 物探数据关联模型,自动识别异常区;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钻探、物探、原位测试数据整合为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地下地质结构,辅助工程决策。

3.3 强化勘察人员专业素养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察需要技术人员具备跨学科知识,应加强培训,提高其对复杂地质的认知能力和数据解读能力;鼓励技术人员参与类似工程实践,积累经验。

3.4 完善勘察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针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勘察质量标准,明确各类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成果要求;加强勘察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如钻探岩芯采取率、物探数据信噪比等,确保数据可靠性;对勘察成果进行多方评审,减少误判风险。

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强的工作,需根据地质特征合理选择勘察技术。钻探技术提供实物样品,物探技术实现大范围探测,原位测试反映岩土体天然性质,遥感技术辅助区域地质分析,各类技术的组合运用是提高勘察精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洋.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25,(19):170-172.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19057.

[2] 柯丁贤 , 何振立 .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运用 [J]. 中国金属通报 ,2025,(06):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