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采矿工程大断面切眼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探讨

作者

解涛

陕西建新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在当今煤矿开采领域,随着开采深度与规模的持续拓展,大断面切眼的运用愈发关键。其支护参数的优劣直接关联到开采作业的安全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本文聚焦于采矿工程大断面切眼支护参数优化这一核心议题,详细解析大断面切眼的受力特性、变形破坏成因,深度剖析现有支护手段存在的症结,进而提出科学严谨的优化准则、实用多元的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力求为采矿实践筑牢技术根基,助力煤矿开采事业稳健前行。

关键词:采矿工程;大断面切眼;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探讨

1.大断面切眼受力特点剖析

(1)原岩应力重分布:矿井开采深度递增促使原岩应力显著升高,大断面切眼形成瞬间,周边围岩应力场紊乱重组。以千米深井为例,垂直应力常突破 25MPa,水平应力亦可达 15MPa 左右,如此高强度应力集中于切眼周边,使得围岩从初始的稳定状态迅速向不稳定过渡,岩石内部裂隙萌生、扩展,为后续变形破坏埋下伏笔。(2)采动附加应力冲击:工作面回采进程中,上覆岩层动态垮落引发采动附加应力,周期性作用于大断面切眼。每当工作面推进一定步距,岩层垮落传递的冲击荷载如汹涌浪潮拍击切眼,加剧围岩应力波动,致使围岩疲劳损伤累积,大幅削弱围岩自身承载潜能,严重威胁切眼长期稳定性。

2.大断面切眼变形破坏机制探究

(1)顶板垮塌隐患:顶板岩层在多重应力胁迫下,抗弯刚度难以抗衡,首先呈现下沉态势。伴随下沉幅度递增,岩层内部节理、裂隙纵横交错,逐渐贯通形成破碎带。尤其当顶板岩性软弱,像富含黏土矿物的泥质砂岩,遇水软化后强度锐减,顶板垮落风险呈指数级攀升,一旦失控,将引发灾难性冒顶事故,阻断开采流程。(2)两帮收敛变形:两帮围岩受水平应力强势挤压,如置身于巨型夹钳之中,向切眼内部挤出位移。同时,开挖造成的围岩卸荷效应,令岩体内原生微裂隙苏醒扩张,在持续高应力打磨下,片帮现象频发。两帮收敛不仅蚕食巷道有效断面,阻碍通风、运输等关键作业,更破坏顶板侧向支撑体系,间接催化顶板垮塌进程。

3.现有支护技术的短板

(1)锚杆支护局限性:锚杆支护虽广泛普及,却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暴露出诸多不足。一方面,在软弱破碎围岩区段,锚杆锚固根基不稳,锚固力常难达标,围岩变形如脱缰野马难以驯服;另一方面,部分矿井锚杆布局随意,间距疏密不当、排距失调,无法构建稳固支护网络,局部围岩沦为支护薄弱区,变形破坏时有发生。(2)锚索支护困境:锚索支护凭借深部锚固优势曾备受青睐,然而实践中问题频出。其一,锚索预应力随时间衰减严重,受围岩流变、支护结构协同影响,初始预应力如漏气气球般快速流失,削弱支护刚性;其二,锚索施工精度要求严苛,现场钻孔角度偏差、锚固剂填灌瑕疵等人为失误屡见不鲜,导致锚索实际承载能力大打折扣,支护效果大打折扣。(3)架棚支护弊端:架棚支护以高强度、强适应性在特定场景暂有立足之地,但其固有缺陷不容忽视。一是架棚器材笨重,井下组装、挪移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狭小空间作业更是举步维艰,拖慢施工节奏;二是其被动受力特性滞后,只有待围岩变形至一定程度才启动支撑,难以及时遏制围岩前期变形,不利于切眼早期围岩稳定维护。

4.支护参数优化遵循原则

(1)安全至上准则:保障大断面切眼全生命周期安全稳固是一切优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设计时,务必将高地应力峰值、采动冲击极值、围岩最劣地质条件等纳入考量,预留充足安全冗余,精心打造坚不可摧的支护屏障,为井下人员、设备构筑安心作业港湾。(2)经济合理导向:在坚守安全底线前提下,追求支护成本效益最大化。精准核算锚杆、锚索等耗材用量与规格,杜绝材料浪费;结合矿井开采规划,权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效益,优选性价比超群的支护方案,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开采效益增长极。(3)地质适配要求:采矿地质条件变幻莫测,不同区域围岩特性、应力状态、构造特征大相径庭。支护参数优化须具备灵动应变能力,依据实地勘察精准诊断,如遇软岩富水区强化防水抗渗与高强支护,在稳定围岩段适度精简,确保支护方案与地质环境无缝对接。

5.支护参数优化方法

5.1理论计算法

依据岩石力学相关理论,如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对大断面切眼围岩的应力、应变分布进行计算。通过建立力学模型,考虑地应力、围岩力学参数、切眼断面尺寸等因素,求解围岩的变形量、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而确定合理的锚杆长度、间距、锚索预应力等支护参数。例如,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基于有限元或离散元方法,模拟切眼开挖与支护过程,分析不同支护方案下围岩的力学行为,为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5.2现场监测法

在大断面切眼施工过程中,布置各类监测仪器,如顶板离层仪、围岩表面位移计、锚杆锚索测力计等,实时监测围岩的变形、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根据监测数据,及时掌握切眼围岩的动态变化,分析现有支护参数的合理性。若发现围岩变形过大或支护结构受力异常,立即调整支护参数,实现支护参数的动态优化。例如,当监测到顶板下沉速度加快时,可适当加密锚杆、锚索,增加支护强度,抑制顶板进一步下沉。

5.3工程类比法

参考同类型地质条件、相似开采工艺下已成功支护的大断面切眼案例,借鉴其支护经验与参数。收集大量工程实例资料,对比分析各案例的围岩特性、支护方案、施工效果等,选取与待设计切眼相近的案例作为参考,初步确定支护参数范围,再结合本矿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设计的盲目性,但需要丰富的工程案例积累与准确的类比判断。

6.支护参数优化落地举措

6.1锚杆支护参数精益化

(1)精准定制锚杆长度:综合考量围岩松动圈实测半径、锚固段力学要求、潜在破裂面延展深度等要素确定锚杆长度。在深部高应力、破碎围岩环境,锚杆应穿透松动圈核心,锚固于深部坚岩,长度宜锁定 2.2 - 3.0 米;围岩条件良好区域,适度缩短但确保不低于 1.6 米,保障悬吊、组合梁效能充分释放。(2)精细调校锚杆间距与排距:基于理论推导与现场试验反复验证,优化锚杆平面布局。在围岩破碎、应力畸变区,加密锚杆分布,间距严控在 0.7 - 0.9 米,排距 0.9 - 1.1 米;稳定围岩地段,合理疏朗,间距 0.9 - 1.1 米,排距 1.1 - 1.3 米,促就锚杆群协同发力,编织紧密支护网络。

6.2锚索支护参数精细化

(1)精准调控锚索预应力:依据围岩刚度、地应力强度、切眼跨度关键指标,精细设定锚索预应力。深部开采、高应力聚焦区,预应力抬升至 120 - 160kN,强力约束深部岩体位移;浅部开采或围岩稳态区,预应力适配在 60 - 100kN,防止过强预应力诱发围岩次生破坏。(2)精巧优化锚索长度与角度:锚索长度依循锚杆支护成效、围岩松动圈深度、深部稳定岩体界面综合厘定,较对应锚杆长 1.2 - 1.6 米,确保锚索根植入深部岩体;锚索安装角度精准垂直岩层层面,遇倾斜岩层依倾角动态调整,保障锚索抗剪、抗拉性能极致发挥。

6.3联合支护参数协同化

(1)锚杆锚索强强联合:统筹规划锚杆、锚索数量、点位与力学参数,构建紧密协同的联合支护架构。在顶板应力核心区,如顶板中部、肩角关键节点,优先部署锚索,深扎锚固根基;锚杆均匀穿插其间,共担围岩荷载。如在大断面切眼顶板,每 2.5 - 3.5 米精准植入一根锚索,锚杆间距 0.9 米,二者携手强化顶板整体刚度。(2)多元支护融合互补:因地制宜融合锚杆、锚索与喷浆、架棚等支护形式。围岩破碎易风化区,锚喷一体,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协同锚杆、锚索构筑复合防护;顶板垮落高危区,在锚杆、锚索根基上,适时引入架棚支护应急抢险,多重保障切眼长治久安。

结论

采矿工程大断面切眼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是一场跨学科、系统性的技术攻坚,涵盖岩石力学、采矿工艺、材料工程多领域知识融合。透过深度剖析受力特性、变形机制,直面现有支护短板,严守安全、经济、适配原则,综合运用理论计算、现场监测、工程类比等方法,对锚杆、锚索等支护参数进行精细化优化,并合理采用联合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大断面切眼的支护效果,保障煤矿开采作业的安全、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松军,徐向鹏.煤矿切眼大断面掘进一次成巷支护技术实践[J].中国煤炭工业,2016,(06):58-60.

[2] 李中超,田奇伟.大断面切眼一次成巷联合支护技术的应用[J].中州煤炭,2015,(1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