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与思考
沈彦春
福建省诏安县四都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漳州市教育局第十期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zdy24103)阶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聚焦于福建省诏安县本土红色资源,探讨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应用策略以及实践效果与反思。通过挖掘诏安丰富的红色故事、革命遗址等资源,将其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文中阐述了多种融入方式及实践案例,并针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旨在为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诏安本土红色资源;高中语文教学;家国情怀;立德树人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家庭、家乡以及国家的深厚情感与担当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契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福建省诏安县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本土红色资源,这些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生动教材。将诏安本土红色资源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相结合,能够使家国情怀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诏安本土红色资源概述
(一)红色故事与人物事迹
诏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了众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诏安的一些进步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组织农民运动,反抗地主恶霸的压迫,为建立红色政权不懈努力。像[具体人物姓名],他深入乡村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参与斗争,虽多次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但始终坚守信念,为了家乡人民能够过上平等自由的生活,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红色故事彰显了诏安人民在历史关头为了家国大义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鲜活素材。
(二)革命遗址与纪念场馆
诏安县内留存着不少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如[列举具体遗址或场馆名称]等。这些地方见证了当年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从陈旧的建筑、斑驳的墙壁以及陈列的历史文物中,仿佛能看到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学生走进这些场所,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直观地体会到家国情怀在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让抽象的情感教育变得可视化、可触摸。
二、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
(一)增强情感认同,厚植乡土情怀
家乡是学生成长的根基,诏安本土红色资源来源于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通过了解家乡的红色过往,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家乡人民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从而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入到家国情怀之中,明白家乡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厚植乡土情怀是升华到家国大爱的重要基础。
(二)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经典篇章,但单纯依靠教材文本进行教学,有时会让学生觉得距离感较强。引入诏安本土红色资源,能够丰富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以身边的事例、熟悉的场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主动去思考、去感悟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进而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让家国情怀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
(三)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诏安本土红色资源承载着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资源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脉络,传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在传承中让红色基因不断延续、发展。同时,学生在认识到家乡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后,也能进一步增强对地方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弘扬家国情怀的行动中。
三、利用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融入
1.文本解读关联
在讲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家国情怀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诏安本土红色故事进行对比阅读或拓展分析。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毛泽东同志展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然后讲述诏安革命先辈在同样的革命浪潮下,如何在本地积极组织力量,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努力的故事,让学生对比不同场景下相同的家国担当,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写作教学渗透
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与诏安红色资源相关的写作任务,如“探寻诏安红色记忆,书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作文,要求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素材,然后将自己对家乡红色历史的感悟融入到作文中,通过写作的过程,让学生对家国情怀进行深入思考,并锻炼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拓展
1.组织参观考察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诏安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如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在参观过程中,安排专业讲解员或教师进行现场讲解,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聆听革命故事,了解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斗场景、英雄事迹等。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参观心得,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悟,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式的学习,强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
2.开展主题活动
举办以“诏安红色文化与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诏安本土红色故事或革命人物事迹进行创作、演绎,在准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家国情怀内涵,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感染更多的学生。
(三)校园文化建设营造
1.设置红色文化长廊
在校园内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展示诏安本土红色资源的相关图片、文字介绍以及学生创作的与红色主题有关的优秀作品等。让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这些红色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都成为育人的载体。
2.融入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可以结合诏安本土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如《诏安红色文化赏析》《诏安革命史话》等,系统地整理、介绍本地红色资源,将其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让学生有机会更全面、深入地学习家乡的红色文化,在课程学习中不断涵养家国情怀。
四、实践效果与案例分析
(一)实践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将诏安本土红色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对家乡的红色历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自觉地将家国情怀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在作文、演讲等表达中展现出较强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学生参与红色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得到了有效推动。
(二)案例分析
以某校高二年级开展的一次红色研学旅行活动为例,学生们前往诏安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参观。在参观前,教师提前布置了相关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了解该遗址的历史背景,并思考其反映出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联系。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察每一处历史遗迹,不时向讲解员提问,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参观结束后,学生们在撰写的心得中纷纷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家国情怀新的认识。如一位学生写道:“以前觉得家国情怀是书本上的大道理,很遥远,但这次来到家乡的革命遗址,看到先辈们在这里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浴血奋战,我才真正明白家国情怀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为家乡、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和提升。
五、问题与反思
(一)资源整合有待优化
虽然诏安本土红色资源丰富,但在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资源零散、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部分教师在选择和运用资源时不够精准,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土红色资源的梳理和分类,建立与语文教材各板块、各主题相匹配的资源库,方便教师准确调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二)教师专业素养需提升
要想更好地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地方文化知识和红色文化研究能力。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素养还有所欠缺,对诏安本土红色资源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难以进行深入、有效的引导。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调研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相关专业素养,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三)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效果评价,目前还缺乏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作品表现,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长期内化情况。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践活动中的点滴变化,准确衡量家国情怀教育的成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诏安本土红色资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宝贵财富,将其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活动,能够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尽管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优化资源整合,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评价机制,就能够更好地发挥本土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国琴.依托本土红素资源开展少先队员活动的策略[J].新智慧, 2024(19):43-45.
[2]华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中德育教学策略探究[J].青海教育,2023(11):39+41.
[3]田爱群. 红色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混合式学习策略研究[J]. 教育信息技术,2022(Z1):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