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作者

许军波 李新

京能锡林郭勒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011400

摘要:燃煤发电在我国电力供应体系占据主导,但电厂运行产生大量含高浓度悬浮物、重金属、氯盐及硫酸根离子的脱硫废水,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土壤、水体、生态造成灾难性破坏。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是践行环保责任、契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之举,预处理通过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方法去除废水中干扰性杂质、调节水质,为深度处理及回用筑牢基础,意义非凡。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

引言

燃煤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硫烟气,为了降低烟气污染,广泛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然而,该工艺产生的脱硫废水含有高浓度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成为燃煤电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预处理作为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后续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常见预处理工艺

1.1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作为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预处理的经典工艺,有着清晰且行之有效的作用原理。具体而言,是把钙、镁、铁这类沉淀剂精准投加到脱硫废水中,强力驱动废水中潜藏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使之与沉淀剂发生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重金属离子纷纷化身为难溶的氢氧化物、硫化物沉淀,继而从废水中析出,达成初步净化目的。

拿石灰乳举例,它堪称化学沉淀法里的“得力干将”,一经投入,便能巧妙地将废水酸碱度调节至9-11这个理想区间,多数重金属顺势沉淀下来。倘若还有残余难沉淀的重金属作祟,加入硫化钠予以“围追堵截”,便能强化沉淀效果。

不可忽视的是,该工艺固然成熟、成本亲民,早早就在早期脱硫废水预处理环节大展拳脚、广泛应用,却也存在弊端:沉淀过程会催生大量污泥,后续处置不仅耗时费力,还花销不菲;而且面对溶解性盐类杂质,它的去除能力十分有限,难以实现深度净化。

1.2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是脱硫废水预处理的常用手段,核心在于混凝剂的奇妙“凝聚”功效。像聚合氯化铝(PAC)入水后迅速水解,化作多核羟基络合物,如同强力磁石吸附胶体微粒;聚丙烯酰胺(PAM)则施展长链“搭桥”绝技,拉拢微小悬浮物、胶体,使其抱团成大颗粒,继而沉淀析出。此工艺操作简单,能快速削减废水浊度,顺带除去部分有机物。可它也有短板,药剂消耗量大,水质稍有波动,处理效果就大打折扣,出水水质忽高忽低,对重金属的清除也不够彻底,有待升级优化。

1.3过滤法

过滤法宛如废水处理的“精密滤网”,凭借粒状滤料施展截留绝技。石英砂、无烟煤、纤维球等滤料各显神通,多介质过滤时,不同滤料层层把关,分级截留悬浮物;超滤更是凭借极小的膜孔径精准“筛”除大分子有机物、胶体与细菌,让出水澄澈透亮。该工艺可连续作业,与别的工艺携手时相得益彰。美中不足的是,滤料需频繁反冲洗,超滤膜娇贵易污染、寿命不长,前期购置设备、后期运维都花销不菲,成本难题亟待攻克。

1.4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巧用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基团,演绎离子“置换魔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紧盯钙、镁等阳离子,阴离子树脂则专攻硫酸根、氯离子,精准吸附、替换,选择性极高,出水水质纯净优良,甚至能回收金、银等贵重金属,变废为宝。然而,光鲜背后藏着隐忧,树脂频繁再生,需大量酸碱试剂“激活”,成本一路水涨船高;而且废水中悬浮物、有机物常来“捣乱”,弄脏树脂,致使交换效率下滑,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2预处理工艺联用技术

在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预处理领域,单一工艺常常捉襟见肘,难以契合愈发严苛的环保标准与复杂的水质净化需求,于是,预处理联用技术应势而生,为废水零排放目标开辟了崭新路径。

“化学沉淀+混凝沉淀”堪称一对默契搭档。化学沉淀率先登场,精准发力,借助石灰、硫化钠等沉淀剂,促使废水中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沉淀,大幅削减重金属含量;紧接着,混凝沉淀接力,投入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这类混凝剂,利用其吸附架桥本领,将细微悬浮物、胶体微粒聚拢成团,沉淀分离,全方位强化了整体去污实力,为后续流程卸下重担。

“混凝沉淀+过滤”组合则是确保水质达标的“黄金搭档”。经混凝沉淀初步梳理,废水中大量悬浮杂质已然沉降,后续衔接过滤工序,不管是石英砂、无烟煤构成的多介质过滤,还是超滤膜的精密筛分,都能深度截留残余微粒,牢牢锁住水质稳定性,常用于对出水水质容不得丝毫差错的关键场合。

还有“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联用模式,化学沉淀环节搬走重金属、悬浮物两大“绊脚石”后,离子交换树脂大显身手,凭借活性基团精准捕捉、置换各类盐分离子,稳步迈向高品质回用水境界,极大契合当下水资源循环回用、物尽其用的迫切诉求。

3新技术探索与研发

3.1电絮凝技术

电絮凝技术革新了传统废水处理模式。当接通电源,以铝、铁金属电极电解脱硫废水,阳极金属原子失电子溶解,迅速生成金属离子,水解后转化为高效絮凝剂,絮凝、沉淀杂质;阴极同步产生氢气泡,细密气泡裹挟悬浮物,加速其上浮分离。对比传统混凝,它省却大量化学药剂投加,污泥生成量锐减约30%-50%,设备占地小、集成度高,重金属、有机物及悬浮物一站式去除。可棘手的是,持续电解致能耗飙升,电极频繁接触废水,钝化腐蚀频发,后续研发亟待升级耐腐蚀电极,优化电解参数,平衡成本与效能。

3.2膜蒸馏技术

膜蒸馏开辟高盐脱硫废水处理新径。特制疏水性微孔膜将废水系统分隔,热侧升温促使水汽化,因膜两侧蒸汽压差异,水汽精准穿越膜孔,于冷侧冷凝成纯净液态水收集,盐分、大分子被牢牢截留。它不惧高盐冲击,耐污染性能卓越,契合电厂复杂水质,与太阳能、余热耦合时,节能超40%。无奈当下膜材料通量有限,热传导引发温降,致能耗攀升;膜孔沾水、堵塞,降低分离效率。未来要聚力攻克高通量、抗污染膜研发,搭配高效热回收装备,解锁应用潜能。

3.3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秉持绿色、经济理念处理脱硫废水。科研人员筛选、驯化耐盐菌、厌氧菌,植入废水中,微生物开启“净化之旅”。它们靠新陈代谢“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二氧化碳、水;部分重金属经吸附、氧化还原,从游离态转为沉淀态析出。该技术成本仅为传统化学法60%左右,无二次污染。但现状是多处于实验室摸索、小试改良阶段,微生物难适应高盐“刺激”、强酸碱“侵蚀”,处理效率偏低,亟待基因工程、菌群优化助力,促其走向大规模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工艺历经长足发展,多种成熟及新兴技术各显其能,联用方案成效初显,为废水达标处理奠基。未来,应聚焦降低成本,研发廉价高效药剂、耐用低耗设备;攻克水质波动难题,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智能调控预处理系统;消除二次污染,遵循绿色循环理念构建全生命周期生态处理模式;借科技创新之力,实现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预处理质效飞跃,迈向绿色发电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刘静颖,贾阳杰.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工艺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23(12):12-25

[2]舒国铭.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的应用研究进展[J].石化技术.2024(10):257-259,268

[3]吴松,温洪亮.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24(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