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绿化养护中病虫害生态防治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作者

孙云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 牡丹江市 157000

摘要: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还能够改善城市微气候,促进生物多样性。然而,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园林绿化造成了严重威胁,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使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病虫害生态防治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病虫害;生态防治

引言

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部分,能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等。但病虫害威胁园林植物,影响其功能。传统化学防治虽短期有效,却带来污染、生态失衡、害虫抗药性等问题。随着环保及生态平衡受重视,探索绿色可持续的病虫害生态防治方法成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迫切需求。

1病虫害生态防治的创新实践技术

1.1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控制病虫害种群数量的方法,具有环境友好、特异性强、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

1.1.1天敌昆虫的释放与保护

许多昆虫在自然界中是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通过人工饲养和释放这些天敌昆虫,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例如,在防治蚜虫时,可以释放瓢虫或草蛉,它们能够大量捕食蚜虫,从而降低蚜虫的种群密度。同时,为了保护园林中原有的天敌昆虫种群,应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破坏它们的栖息环境,并提供必要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如种植一些蜜源植物或设置昆虫旅馆等。

1.1.2微生物制剂的应用

微生物制剂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生物制品。常见的微生物制剂有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够产生特异性的杀虫晶体蛋白,对鳞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具有毒杀作用;白僵菌和绿僵菌则可以寄生在害虫体内,使害虫感染死亡。微生物制剂在使用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剂型和使用方法,确保其活性和防治效果,并且要避免在高温、强光等不利于微生物存活的环境条件下使用。

1.1.3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利用

植物源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活性的天然物质。例如,印楝素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一种广谱性生物农药,对多种害虫具有拒食、胃毒、触杀和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除虫菊素则是从除虫菊中提取的天然杀虫剂,具有速效性强、残留低等特点。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新的手段,而且由于其来源于天然植物,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

1.2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等优点。

1.2.1诱捕技术

诱捕技术借害虫趋性展开物理防治。常见糖醋液、性信息素、灯光诱捕器。糖醋液依害虫对糖醋味偏好诱捕;性信息素诱捕器释放人工合成信息素引异性害虫而捕之;灯光诱捕器利用害虫趋光性,借黑光灯等使害虫趋光被击杀。此技术可监测害虫动态,亦能辅助灭虫,有效削减害虫种群数量,是绿色防治的得力手段。

1.2.3隔离技术

隔离技术以物理屏障阻病虫害传播侵染。如在园林植物区周边设防虫网,阻拦害虫侵袭。针对检疫性病虫害设检疫隔离带,对可疑植物材料检疫隔离防扩散。对于珍贵或易感病植物,采用套袋法护住果实、嫩梢等部位,使其免遭病菌侵染,为园林植物健康生长构建安全防护网。

1.2.3高温处理

高温处理凭高温灭病虫害,属物理防治法。对种子、苗木、土壤等可高温消毒除害。像种子在特定热水中浸一定时长能除表面病菌;土壤经蒸汽或太阳能消毒可杀灭病原菌、线虫与害虫卵等。其成效显著且环保无污染,不过运用时需精准把控温度与时长,防止对植物材料造成损伤,保障植物处理后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1.3栽培管理防治技术

栽培管理防治是通过合理的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措施来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1.3.1合理的植物配置

园林规划时,依植物生态习性、病虫害规律与景观美学,合理布局。忌同种病虫害易感植物集中,宜构建乔灌草混交群落。如种月季时搭配薄荷、薰衣草等草本,既添景观美感,又借其驱虫性减月季病虫害,为害虫天敌营造有利生境,提升园林生态系统抵抗力。

1.3.2科学的肥水管理

科学肥水管理助力园林植物茁壮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力。施肥依植物生长阶段与土壤肥力定种类、量与时机,前期多施氮肥促枝繁叶茂,后期增磷钾肥强抗逆性,防施肥不均致生长不良或营养失衡。浇水按植物需水特性与气候控频率与量,保土壤湿润无积水,免根部病害。

1.3.3及时的修剪清理

及时修剪清理优化园林植物通风透光,削减病虫害滋生地。定期修剪,剔除枯枝、病枝等,使枝叶分布匀、通风透光优。修剪物及时清出园林并妥善处理,防病虫害越冬繁衍。同时,速清杂草、落叶等杂物,降低病虫害栖息与食物来源,维护园林植物健康。

2病虫害生态防治的综合管理策略

2.1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是实现病虫害生态防治的重要前提。通过在园林中设置监测点,定期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及时掌握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以及发生发展趋势等信息。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物联网技术、无人机监测等,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园林植物的生长状况、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将数据传输到管理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发出病虫害预警信息,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2养护人员培训与技术推广

养护人员作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病虫害生态防治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培训内容应包括病虫害识别、生态防治原理与方法、监测与预警技术、养护管理措施等方面。通过培训,使养护人员能够正确识别常见病虫害,了解其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治要点,熟练掌握各种生态防治技术的操作方法。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举办技术讲座、现场示范、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广大园林工作者和市民宣传病虫害生态防治的重要性和优势,提高全社会对生态防治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2.3与其他园林管理措施的协同配合

病虫害生态防治应与其他园林管理措施协同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例如,与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相结合,在引进新的植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其对本地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适应性试验;与园林绿地的日常维护工作相结合,加强对园林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及时修复破损的设施,保持园林环境的整洁美观,为病虫害生态防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与园林生态修复工作相结合,在对受损园林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应注重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增强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养护中病虫害生态防治的创新实践与探索对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生态防治手段,可以实现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生态防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生态防治监测体系,推动园林绿化养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为构建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辛松.园林绿化树木科学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现代工程科技.2024(06):69-72

[2]吕辉.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与科学养护方法研究[J].花卉.2024(16):181-183

[3]栾文超.生态控制措施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生态与资源.2024(04):0074-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