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情绪管理实践创新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陈英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213000
摘要: 本文聚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情绪管理实践创新作业。首先阐述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接着详细探讨了创新作业的设计原则与具体形式,如情绪日记、情绪识别游戏等。最后分析了作业的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旨在为提升初中生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创新作业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受到愈来愈多人的高度关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与心理都出现剧烈变化,情绪变化大,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外部刺激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情绪管理作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成分,关系着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发展。然而,当前初中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存在诸多缺陷,缺乏系统性、实践性,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情绪管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创设并开展针对学生情绪管理的实践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不足予以弥补。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一)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初中时期是个体心理激烈变化、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和不稳定,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及时疏导因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非平衡状态和各种冲突,保持积极的心态,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促进心理健康。
(二)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情绪管理能力影响着学生与他人的交往。能够合理管理自己情绪的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相处时,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做出恰当的反应,避免因情绪失控而引发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提高学习效率
积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负面情绪会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降低学习效率。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成绩。
二、情绪管理实践创新作业的具体形式
(一)情绪日记
如通过观察他人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识别情绪类型的小游戏,提高学生情绪识别能力。让学生准备自己经历的情绪故事,在课堂分享,锻炼表达和沟通能力。制作卡片,写上出现某种情绪时的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暂时离开等。针对常见负面情绪,分组讨论其现实原因、正面意义和照顾小妙招,加深对负面情绪的理解。从开心、希望、幸福、自主、亲情、成就、受人欢迎、身体健康、财富增加 9 个方面记录积极情绪体验。
例如,在《青春的情绪》主题中,可能有青少年在考试前后产生不同情绪的案例。比如考试前紧张焦虑,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考试后成绩好则喜悦、自信,成绩差则失落、沮丧。学生可通过识别这些情绪,运用深呼吸、运动等情绪管理技巧调节,同时记录在情绪日记里,分析原因和调节效果,还能据此制定情绪管理计划,以更好地应对后续考试带来的情绪波动。
(二)情绪识别游戏
设计情绪识别的小游戏,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来识别和判断情绪类型。可以采用图片、视频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游戏。这种作业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情绪识别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例如,情绪脸谱比赛
制作或购买一套表情面具,涵盖开心、悲伤、生气、惊讶、恐惧、厌恶等基本情绪。可以让戴面具者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绪,增加难度和挑战性;也可设定时间限制,提高游戏的紧张感。收集或编写与不同情绪相关的谜题,如“眉头紧皱,嘴巴紧闭,怒火心中烧,这是什么情绪?——答案:生气”。制作标有不同情绪字样的卡片或小物件作为“宝藏”,将它们藏在家中或教室的各个角落。可以根据情绪的正负性将“宝藏”分为两类,让学生分别寻找并讨论不同类型情绪的应对方法;也可以增加一些提示线索,引导学生更快地找到“宝藏”。
(三)制作情绪调节卡
由学生制作一张或多张调节情绪卡,卡片上写有自己在某种情绪下所采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暂时走开、听歌等。情绪卡便于学生在情绪失控时可以随时取用,及时调节自身情绪。卡片设计:尺寸便于携带,如名片大小。选择硬卡纸,材质较硬。可以自由设计卡片样式,如可爱风、简约风等。用彩色笔、贴纸、水彩等装饰。规划:卡片正面为常见的情绪,如愤怒、焦虑、悲伤等,每种情绪后留下空白格,记录所产生该情绪的事。卡片背面对应不同的情绪写下不同的调节方法。愤怒:深呼吸大法,当感觉脾气要爆发时,先别急着开口,做几次深呼吸;情绪“暂停键”,在心里默默数10个数,或者在纸上画10个圈,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避免冲动行事。
焦虑:转移注意力,看个搞笑视频,听首喜欢的歌,把注意力从让你焦虑的事情上移开;运动发泄法,去跑跑步、打打球,把坏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排出体外。
悲伤:倾诉吐槽会,找个信任的朋友,把心里的委屈、不满一股脑说出来;写日记,记录心情,在写的过程中慢慢想通很多东西,达到自我和解。
个性化定制:可以在卡片上贴上自己喜欢的照片、座右铭,增加卡片的激励作用。除了通用的调节方法,记录自己独特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
三、情绪管理实践创新作业的实施过程
(一)作业布置
让学生了解各种情绪的特点、作用以及情绪管理方法,教会学生运用乐观的情绪管理方法,提高自我认识与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认识与沟通技能。采用情绪日记、情绪调控练习、情绪管理计划设计等作业形式,丰富了学生的作业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安排合适的作业难易程度和进度,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情绪管理知识与情绪调控技能,通过实践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在作业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与帮助,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知识。
(二)作业实施
准备阶段:让学生掌握情绪识别和调控的基本方法,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可包括情绪日记、情绪识别游戏、情绪故事分享、制作情绪调节卡等。如PPT课件、图片资料、故事资料等,为情绪识别游戏准备相应道具。
实施阶段:要求学生一周后再自我监测每周所发生的事,当时的情绪以及用何种办法来加以解决,并做好纪录,教师定期检查并给予反馈和指导。让学生准备讲述情绪的故事,并在课堂中讲述。在情境叙述过程中需要讲清楚自己的情绪及处理方法。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制作自己情绪卡,每张卡写上自己在何种情绪状态下所采取的解决办法,如深呼吸、离开现场一会儿等。在平时要尽可能地使用这些情绪卡。
个性化指导策略:不同的情绪,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建议。对情绪管理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课后辅导、个性化指导。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等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指导家长平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变化,给与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
(三)作业展示与交流
展示方式:规划一定的课程时间,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作品,如展示情绪日记、讲诉情绪故事、展示手抄报等。在学校或班级宣传橱窗设立展示板,将学生优秀的作业张贴出来供大家参观学习。利用学校网站、班级微信群、学习管理系统等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作业,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
小组讨论:先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围绕作业主题展开小组交流讨论,介绍自己的情绪、创作思路、体验感受和体会感悟,并听取他人的看法和建议。然后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全班展示,将自己的小组讨论成果介绍给全班同学,促进学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其间,教师结合学生的展示、交流情况进行参与讨论,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绪问题。
(四)作业评价
知识掌握程度维度:考察学生对于情绪管理的ABC理论、不同类型情绪特点影响等知识的掌握;看学生作业是否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出自身相关情绪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分析过程。如在情绪日记分析中是否能运用ABC理论解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在看学生情绪管理概念是否能运用到相应案例当中,如在情绪管理方案设计里是否合理运用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整等概念。
实践操作能力维度:情绪调整方案、调整方案是否可行有效。是否可行,在真实情境下并起到对情绪进行调适的效果。学生在完成情绪调整练习及调整方案设计中,面对某一场景下的情绪问题时有较好的解决策略。是否能根据具体场景情境提出切实可行的情绪调整方法
反思深度维度:评价学生在情绪日记总结和练习反思中,对自己情绪模式和管理策略的认知深度。是否能深入分析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查看学生是否能根据反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如在情绪调整练习小结中,是否提出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改进方法。
完成状况维度:该维度判断作业是否有遗漏,是否依照要求进行了全部的作业。作业内容是否包含情绪日记每星期记录,方案内容是否有要求所必须的部分,判断作业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唯一性。
结论: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情绪管理作业设计与创新实践,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意义。通过趣味性、实践性、针对性、发展性作业的设计,多种作业形式的运用,科学的作业实施、作业评价,激起学习情绪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会情绪管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今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要努力探索做好情绪管理实践作业,使其更好地为初中生心理健康工作服务。参考文献:
[1]黄雅. 心理教育课程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J]. 试题与研究, 2021, (17): 131-132.
[2]周文静.项目式教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J].家长,2024,(36):76-78.
[3]刘君.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7):30-33.
[4]胡瑞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 [J]. 知识文库, 2020, (24):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