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石材人行道色差控制方法
卢松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的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而许多城市的发展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逐步向周边四散,因此造成许多老城区的配套硬件设施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鉴于此,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已是势在必行,而人行道的改造更是其中重要一环。本文以民生路周边旧改项目为背景,对天然石材人行道产生的色差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减小色差,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及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旧城区;更新改造;人行道;天然石材;色差控制
0 引言
基于经济性、实用性及环保性等方面考虑,城市改造中常用的人行道面砖主要有这四种:混凝土高强彩砖、天然石材、透水砖及条纹步道石。它们在节能环保、安全舒适、外观效果角度上有着各自的优势,本文研究的对象因为是处于市中心的人行道,宜采用天然石材进行铺装,所以阐述的是天然石材人行道色差控制方法。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于民生路周边旧改工程的人行道铺装工程,以富水中路和民生路交汇处为起点,线路呈东西走向,终点为文明路、蔡家街及民生路的交汇处。人行道的直线距离为246.844米,宽度最窄处为2.2m,最宽处为16.5m,整个人行道铺装面呈不规则状,铺装面积约为2200㎡,根据设计方案,采用了白色荔枝面、黑色剁斧面、马蹄石、青石路缘石、青石盲道石及盲道提示石等。
2 产生色差的原因分析
本工程人行道选择了四种色系的天然石材,具体又分为不同色系石材、相同色系石材。
不同色系的石材是人行道设计时选用完全不同的结构及特征,颜色成分不同或差异很大的石材,或通过人为色彩搭配图案,使人行道既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又具有观赏性。
相同色系石材,指的是具有相同的结构及特征,颜色成分相同或近似的一类石材。石材的“色差”就是指相同色系的石材,色质出现比较直观、肉眼可见的不同色质或明显不同的纹理。 产生色差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人员、方法、材料和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如图2-1所示。
根据因果分析图可以得到色差产生的原因,具体表述如下。
2.1 材料因素
2.1.1 石材的生产原料来源不一样
我们在石材开采现场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即使同一开采地也有不同颜色的石材,原因是相同色系石材来自不同的坑口或不一样的层面都会产生一定的色差,石材的颜色都是天然形成的,其色质的好坏是由石材内部物理结构和色素离子及石材不同物质间形成的先后顺序所决定,这是产生色差的根本原因。
2.2 人员因素
2.2.1 作业人员未培训,质量意识差
作业班组施工前未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导致人行道铺装时,由于作业人员质量意识差,不注重铺装质量问题,直接在人行道铺装面上进行铺装作业,色差问题不时发生,造成工程返工的同时影响工程进度。
2.3 环境因素
2.3.1 环境污染大
人行道铺装地处旧城区中心,雨污混流及堵塞问题严重,周边店铺、饭店的生活污水等污染物不能及时排除,如图2-2所示,经行人携带至天然石材人行道上,又因天然石材材质疏松,表面会有一定数量的孔隙,当成品养护不当时,石材表面会吸附污水等脏污,水分蒸发后脏污不会随水分排除,而是留在石材表面的孔隙里,形成水斑、锈迹等造成强烈的色差,影响美观。
2.3.2 夜间施工
施工工期短,需要夜间施工来推进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然而夜间施工时石材的色差效果会受到视觉干扰,在夜间看不出的色差问题到白天能清晰的观察到,同时夜间施工的照明也会导致色差问题的出现,如图2-3所示。
2.4 施工方法因素
作业人员未按照技术交底施工,作业人员应先对石材进行选择,将缺角、斑纹重、色差明显的石材剔除;再对合格的石材进行按编码试铺,进一步将色差突出的石材剔除;最后在人行道铺装面进行石材铺装。
3.1 石材矿料的选择与开采控制
本工程人行道铺装使用的天然石材是青石板,属于沉积岩中的砂岩,其主要成分石灰石、白云石等,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低档大理石,其荒料来源也是从矿山上采集的,所以矿料的选择与开采控制是控制色差的第一步,如图3-1所示。
3.1.1 石材矿料选择
石材矿料的选用不能只要选择第三层次的基层岩就可以完全保证石材就是相同色系的,一定不会产生色差,尽量选择同一矿口、同一层面的石材矿料作为块料,这样在大部分情况下保证了品质,色质差别极小。
3.1.2 石料开采控制
石材开采选料时,一定要多预留一些数量,防止在施工过程中损坏或加工过程中出现残次品,导致石材备量不足进行二次开采荒料时出现色质不一样的情况。
3.2 石材加工控制
由于人行道铺装的石材不必太精细,所以生产过程中产生色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色差不是肉眼可见的明显,就可以作为合格产品进行销售和使用,如图3-2所示。
3.2.1 石材表面处理方式
通过石材表面的处理减小色差的加工工艺有很多种,本文仅介绍本工程中石材加工所用到的石材表面处理工艺,如图3-3所示。
(1)荔枝面:荔枝面是用形如荔枝皮的锤在石材表面敲击而成,从而在石材表面形成形如荔枝皮的粗糙表面。分为机械荔枝面和手工荔枝面两种,一般而言,手工荔枝面比机械荔枝面更细密一些,但费工费时,考虑到成本、效益问题,所以本工程采用的是机械荔枝面。
(2)剁斧面:剁斧面,是用一字型锤在石材表面交错敲击成形如龙眼皮外表的粗糙表面,也分机械和人工生产两种。
3.2.2 石材加工切料方向控制
石材都是有一定纹理的,虽然不像杉树似的有很规律的、清晰的纹理,但随着山体的走向,石材的纹理和走向也会跟着变化,如果不按设计的切割方向加工石材,切面不在同一纹理方向上的石材会产生一定的色差,影响产品品质。
3.2.3 石材加工批次控制及排版
根据施工面积计算出的石材用量比较大,施工工期也不短,并且又是在市区里施工,现场材料堆放面积很小,不能把需要的石材同一批次就生产出来,只能把车行道路口分割的人行道按四至五段人行道需要的石材作为同一批次产品,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做好质检及排版工作,剔除色差比较大或局部色斑明显的不合格石材产品。
3.3 人行道铺装控制
人行道铺装控制是减小色差最重要的一环。根据表3-1调查数据,画出不同控制方法减小色差对比图,如图3-4所示。发现人行道铺装控制这一环控制得好,整个铺装工程的色差控制工作就基本成功了。
3.3.1 产品订购及验收
1、石材供应厂家选取工作由施工单位组织进行,施工单位对石材供应厂家进行详细考察材,结合石材供应厂家生产设备、供货能力、质量保证措施等因素综合择优选用。
2、监理、施工单位应在石材进场铺装前,对石材严格按规定频率实行见证取样送检和平行检验。
3.3.2 现场技术人员的管理
(1)技术人员在进行铺装工程前,对施工人员进行人行道铺装技术交底,把需要注意的每一个环节及要点都传达下去。
(2)铺装时作业人员要对石材进行选色,避免因产品编码混乱后产生肉眼可见色差的石材混入,造成铺装面色差强烈,影响整个铺装面的美观;同时,因为作业人员视野的原因只能观察到局部色差问题,而不能观察到整段铺装面的色差问题,现场管理人员要注意观测整段铺装面的色差情况。
3.3.3 减少夜间施工
施工工期短,加快施工进度在不超过预算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加人、加施工设备进行多段人行道同时施工,这样既可以保证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又可以减少夜间施工造成的色差问题。
3.3.4 成品保护和石材防护
石材铺装完成后,要注意铺装成品保护,如图3-5,因为铺装成品如果防护不利的话,石材的空隙会吸收其表面的污染物,造成难以去除的污斑,形成色差。
4 结语
因为石材是使用在人行道上,不必要做得太精细,其次染色剂处理在成本效益及环保方面有很大的缺陷,所以没有采取石材染色剂染色来减小色差的处理方法,只需从矿料的开采与选择、石材的加工、人行道的铺装控制、成品保护和防护等环节层层严格把控,色差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虽说不能完全消除色差问题,但满足设计要求和得到社会认可是可以实现的。
补充:1)物资采购
a.做好市场调查,从中选择几个生产管理好,质量可靠的厂家作为待定的分包方,并列入档案。
b.从待定的分承包方产品中取样试验。
c.试验合格后,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优厂家,经项目经理认定作为合格的分承包方,建立供货关系,并于公司经营部备案。
2)顾客(业主)提供产品(半成品,成品)控制
a.顾客提供的产品应符合工程设计、技术规定的要求。
b.顾客提供的产品如有不符合规定者,及时通知顾客派人处理。
c.对顾客提供的产品应作好标识,并作好记录,确保可追溯性。
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Ⅰ.采购产品
a.用于工程上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料及外加剂等)及主要辅助材料在存放地悬挂标识牌进行标识,并作好记录。
b.检验测量试验及其他施工设备在仪器设备上贴标签标识,并做好记录。
Ⅱ.工程施工过程产品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每个部位,分项、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的标识,用质量检查证和质量记录来载明。
Ⅲ.产品标识记录和控制由工序技术人员、领工员、材料员、试验员及质检员进行实施,以确保根据产品标识,实现对工程质量形成过程、状况的追溯。
4)施工过程控制
a.严格执行ISO9002:1994(GB/T19002)质量体系标准,及合同要求,补充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
b.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项目各部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创优领导小组。
c.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抓好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开工前即组织技术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生产骨干熟悉设计标准和相关施工规范,制定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一并制定施工细则和质量措施。施工中,首先把好技术标准关,作好技术交底,其次抓好测量复核和试验检验,第三严格施工纪律和劳动纪律,严格各工序质量检验与控制,确保工程一次合格,一次成优。
d.认真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把施工图审签制,技术交底制,质量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安全质量检查评比奖罚制,验工计量质量签证制,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制,质量事故(隐患)报告处理制等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到施工活动中去,使质量控制做到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贯穿施工全过程。
e.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技术攻关,解决质量管理中的难点,对关键部位、工序,分别成立QC小组和技术攻关小组,解决施工技术和安全生产难关,确保工程创优。
5)不合格品的控制
a.对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半成品及不合格成品(工程)要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不合格的材料不得投入使用,不合格品不转序,不交付。
b.施工中若发现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半成品、成品要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以满足其使用功能。
6)纠正和预防措施
a.在施工过程中,全面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地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发生不合格品。
b.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或质量通病,先分析原因,找出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归纳出主要影响因素,再针对主要因素制订相应的对策措施。
7)质量记录
a.质量记录是提供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真实、准确的依据,因此质量记录按规定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b.质量记录严格按施工合同要求建立,并指定专人进行填写和填报。
(3)具体管理措施
a.组织严密完善的职能管理机构,按照我司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转的要求(见质量保证体系框图),依据分工负责,相互直辖的管理原则,层层落实职能、责任、风险和利益,保证在整个工程施工生产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和发挥保障作用。
b.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会审设计文件和图纸,切实了解和掌握工程的要求和施工的技术标准,理解业主的需要和要求,如有不清楚或不明确之处,及时向业主或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报告。
c.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特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具体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计划,确定并落实配备适用的实施设备,施工过程控制手段,检验设备辅助装置资源(包括人力)以达到规定的质量。
d.做好开工前及各部位,工序正式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按照三级技术交底(即公司、项目部、施工队)的要求,使各级施工人员清楚和掌握对将进行施工的工程部位、工序的施工要求,技术规范,特殊和重点部位的特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施工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e.配齐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施工人员学习相关的工程技术及操作规范。
f.配齐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的各类设备。自有设备必须经检修,试机检验合格后,方能进场施工,外租设备在进场前,要对其检验和认可,证明能满足工程施工需要后,方可进场施工。
g.组织强有力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控制,测量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是工程推进的指挥棒,我们将严格按照质量体系管理对测量质量控制的要求,实行从放线到竣工的“一条龙”质量控制程序,严格执行复核制度,交底签证制度和向监理工程师报批制度,以“放准,勤复,点、线、面通盘控制”的方法,确保测量工作。
h.对经认可适宜施工过程的方案,方法,工艺技术参数和指标进行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保证在具体的施工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按照顾客(业主)的期望实现,要专门制定施工方案,工序的形成均达到优良标准。
i.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操作规程,高起点,高质量地做好每道工序的“第一”,将每个“第一”的质量检验数据定位在优起点上,并以此为样板,确保整项工程最终达到优良工程。
j.通过严把过程检验和试验关,保证工程施工的每一段,每个部位的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已受到控制。严格按照“过程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的内容和要求,保证四级验收制度效能。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分析,制订纠正注预防措施并确保其实施效果注达到,及时通知业主和监理单位,经现场检查检验认可后,才能进行下一工序和施工。
k.我司自行采购的材料,必须在供货质量、信誉,供货能力等方面已经评价、有保证持续供料能力的分承包方处采购。做好材料进货检验和标识工作。按质量体系标准和要求,从进货、检验、试验、进仓、登记、标识、使用等全过程,层层把关,确保材料质量。做好各种材料的质量记录和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工作,使用的各种证明、合格证(单)、验收、试验单等齐全,确保其可追溯性的完整性。
i.对于各类测量仪器,须按规定做好计量检定工作,并在使用过程中,随时发现掌握可能出现的偏差,以保证计量设备的准确。
参考文献:
[1]姜军辉.天然石材幕墙色差控制方法[J].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年鉴.Ed.刘晓一 主编.2012,562-566.
[2]徐静远.浅谈建筑石材幕墙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221.
[3]陈文龙.浅谈石材幕墙污染及色差控制[J].四川水泥,2018(05):271+294.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卢松,男,工作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