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安全教育的思考

作者

徐志明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将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融入课程,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基于对新教材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结合实际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人教版新教材;初中化学;安全教育;实验安全

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基本工作,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建议中小学课程标准和及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是在初中,初中生的心智发展仍不全面,在日常学习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化学初始学习阶段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安全”一词出现超40次,课程的目标要求提出“能进行安全、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提出“具有安全意识和合理选用化学品的观念,提高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意识”[1]。

传统的大中小学教材的安全教育主要是两种方式呈现,一是附录中展示安全规则或操作要点,二是在教材课题实验中标注安全操作。2012版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安全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安全,其部分内容呈现方式也不易被师生发现和重视。2024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呈现较多变化,加强重视实验安全教育同时增加消防安全、国家安全、生命与健康安全的教育。

一、实验安全方面

(一)统一设计实验安全图标

新教材统一设计实验安全图标,在第一个课题前呈现和说明。并在新教材每个实验前标注相关操作的实验安全图标。新教材边栏的“注意”栏目也有所调整,增加有关简易灭火器设计、液化石油气、生石灰与水反应等内容的“注意”提示。边栏中还新增“想一想”栏目,鼓励学生思考、发展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态度和责任,如酒精灯的使用新增“为什么不能吹灭?为什么提起灯帽再盖灭?”通过引起学生思考操作注意事项的原因,增进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建构化学观念。

(二)实验操作图像位置调整

在2012版教材中所有插图是居中或靠右呈现,学生阅读时习惯右手圈划,因此偶数页码书面中实验操作图像经常会在阅读时被遮挡或忽略。新教材中偶数页中所有的实验操作图像居左,奇数页中的居右。新教材改进后更人性化,看似改变微小,但是实际教学中发现首因效应得到放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安全意识教育事半功倍。

(三)完善实验操作图像

新教材新增“图1-12向试管中加入块状试剂”, 将 “图1-21错误的加热操作” 的“×”改黑色为红色后更为醒目;“图7-3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示意图”将白磷燃烧的火焰颜色由蓝色修正为黄色,使之符合实验事实。在 “图1-17酒精灯的使用”中添加灯帽,使操作指令传达更明确,因为在教学中时有发生学生使用酒精灯时,灯帽随意放置后滚落,学生在捡拾灯帽时发生其他仪器打碎、试剂洒出等意外情况。

(四)对实验精心调整

新教材将“利用红磷燃烧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改用加热铜粉反应。调整后的实验现象更为明显、操作更为简单、对环境更为友好。氧化钙和水反应中“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操作调整为“插入温度计,观察现象,并记录温度变化”。这部分内容学习是在冬天,学生会因手冷对温度感知不灵敏而出现轻微烫伤,甚至有学生在家用干燥剂实验发生危险。改为温度计读数后实验危险大大降低,此调整将实验安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此外,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火焰颜色会因为玻璃导管变黄的情况,删除观察氢气、甲烷燃烧火焰颜色操作。增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实现化学安全观念的构建。

消防安全方面

心理学强调意识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意识指导行为,行为反过来影响意识。生活处处可见用火、用电等消防安全标语。新教材在第一单元课题2走进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学习的末尾新增“实验完毕,应及时整理实验台和实验室,彻底清洗双手,确认水、电等关闭后离开实验室”。 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育人要求,有利于实际教学中更好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同时新教材删除相对危险粉尘爆炸实验,修正常见物质的着火点数据、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干粉灭火器灭火原理,以及如果发现火险应对方式,将“拨打119火警电话”调整到根据火势情况处理方式方法之前。调整消防安全标志,删去“当心氧化物”警告标志,免去在实际教学中花过多时间解释氧化物为什么要引起注意,从而分散学生注意,忽略更为常见消防标志。体现新教材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

国家安全方面

国家安全体现在科技、生态、资源等和化学相关的方面。如在绪论中图片展示我国研制的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及已用于国防交通等高端设备的制造,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绪论中还新增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口径的碳化硅单体反射镜图片,碳化硅是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大的材料,制造难度大,我国成功研制并达到纳米精度,这标志着我国在碳化硅单体反射镜制造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大大提高深空探测、对地探测精度。新教材还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引入科学家和科学家故事,如第八单元介绍徐光宪院士和他的团队对我国稀土资源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我国针对稀土资源开发制定稀土行业发展规划,对稀土出口实行配额管理,引导学生认识、重视国家资源安全问题。新教材重视国家安全还体现在注重生态安全,新教材将原本属于“科学·技术·社会”的有关可燃冰的内容进行调整,将可燃冰“热值高、储量大”的特点列入正文,并添加“如果开采不当,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温室效应加剧等问题”,由此学生学习辩证看待事物,发展要深计远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受化学是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树立化学价值观。

生命与健康安全方面

新教材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列表展示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影响时,新教材用“使人呼吸急促”代替“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等超出中学是无法准确感知和描述的主观描述的词汇。新教材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在干冰用途中增加用于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新教材结合学科内容编入合理用药、公共环境卫生、合理膳食、消毒防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内容。

教学中的思考和建议

整体来看,教材中安全教育内容呈现逐渐增加,但教材中存在部分与安全教育存在间接关系但是在正文中没有明显呈现的内容。若将碳酸不稳定,汽水瓶不能摇晃,塑料生活安全等呈现在正文中,将有利于把理论概念与具体情境建立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迁移应用到更广泛、更复杂的事实问题解决中。希望设置安全教育的课题,如在化学与生活、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等单元设置安全教育课题,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以多种形式呈现,增加化学知识与安全教育内容的关联。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适当的教考结合,以考促学,如安全标志以及操作认识趣味竞赛。化学教师可以和学校德育活动融合进行师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

显然易见,安全教育内容中“化学实验安全”占比最重,但并不是唯一内容,我们不能忽视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会提升对“社会生活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主题的认识[2]。教师在化学课堂有效利用新教材典型范例结合生活常识、社会公共事件,因地制宜进行安全教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要持之以恒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引起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化学安全问题的重视,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促进学生深刻把握具体事实、概念背后的学科本质,发挥大概念的统摄作用,并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也能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形成社会责任担当。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

[2]钟晓媛,王晶。高中化学教科书安全教育内容的设计及教学建议[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37):21-25.DOI:10.13884/j.1003-3807hxjy.202005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