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

开成

身份证号码:340881199101272250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攻击手段愈发复杂多样,传统网络安全防护模式难以应对,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网络安全防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逐渐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支撑。

一、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1.1 智能威胁检测与识别

利用机器学习处理从网络流量、用户活动日志中获得的大数据分析处理,主动识别网络的威胁。传统的防御手段是通过策略制定的方法,而这种措施对于新型的攻击手段检测不佳,而且机器学习通过获取日常正常网络流量及行为特征进行构建模型,并产生变化趋势的基线。在用户的访问呈现出不正常的访问频率、流量上发送和接收的路径不正常时,进行标记及时报警。对于可能伪装成正常的网络流量的渗透攻击,可以通过利用关联的方法识别用户登录位置、用户登录设备的特征属性等属性来实现判断是正常的操作还是账号被盗。

1.2 漏洞挖掘与风险评估

AI 的漏洞挖掘可以实现实现自动化审计,解决手工审计带来的审计效率低的缺陷,软件代码、操作系统配置均可被检查,通过对代码和配置文件的模式匹配、语义分析,可发现与代码设计或系统配置相关的逻辑缺陷或配置问题;在风险评估时,可以将漏洞的影响面、难用性等因素模型化为风险评估指标,并给出风险漏洞优先级排序报告;对于工控系统,系统可感知对生产关键流程相关的工控系统高危漏洞,并高优先提示修复。

1.3 恶意代码检测与防御

人工智能在对变种木马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借助特征的学习和识别行为模式形成了相关的防御机制,在防御的过程中实现对木马进行识别。通过对木马文件的静态和行为进行分析之后形成木马文件的特征模型,通过对木马文件静态和行为的特征识别,来进一步强化针对新型未知恶意代码的识别过程。在针对木马的行为识别的过程中,识别出未知的恶意代码之后,可以从木马文件的行为特征加以定位,实现对木马行为的异常识别,并对木马入侵的行为特征进行截断,能够通过自动化机制来实现对未知恶意文件的清除处理;在针对勒索病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邮件文件进行识别,在解压缩文件的过程之中,能够发现文件感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解压缩的过程中识别相关文件可能存在的恶意因素,从而阻断文件解压缩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出现,提早告知用户。

1.4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态势感知会将原来被分割的安全数据变成全局视角,从而帮助用户实现网络安全态势的监控,同时会通过收集的防火墙日志、入侵检测信息、资产信息等信息,实现数据的关联发现。

二、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2.1 发展现状

安全场景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安全产业从技术探索走向实战应用阶段,在威胁分析、漏洞搜索等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安全场景中,越来越涌现安全厂商发布人工智能安全产品,亦有厂商已经搭建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攻防体系。技术能力来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在安全场景化领域适用性逐渐增强,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更准确地实现分析。行业合作更加密切,研究人员携手厂商进行技术研究工作,带动人工智能安全技术产品更迭。

2.2 推动发展的相关方向

需聚焦人工智能安全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对抗性防御、模型可解释性等关键领域。加大对新型算法的研发投入,提升模型对复杂攻击的识别和抵御能力。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形成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场景的安全需求。当前既懂人工智能又精通网络安全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应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可开设相关交叉学科专业,企业加强内部培训和外部合作,通过实践项目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知识共享,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3 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对抗性攻击成为突出问题,攻击者通过构造特殊数据干扰人工智能模型的判断,使其产生误判,降低防护效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隐患,人工智能依赖大量数据训练,而网络安全数据往往包含敏感信息,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泄露风险。

三、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智能化将向自主决策、主动防御演进。未来的人工智能安全系统不仅能自动识别威胁,还能基于实时网络状态生成防御策略,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拦截的跨越。面对持续变异的攻击手段,系统可通过自我学习更新检测模型,无需人工干预即可适配新型威胁。智能化将体现在协同防御能力上,多节点的人工智能系统可形成联动机制,某一节点发现攻击痕迹后,能快速向其他节点推送防御方案,构建全域防护网络。这种高度智能化的模式,将大幅降低对人工操作的依赖,让防护体系具备更灵活的应变能力。

3.2 与其他技术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将与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形成深度协同,构建更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与区块链结合时,可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存储人工智能模型的核心参数,防止模型被恶意篡改,与云计算结合后,能依托云端算力实现大规模威胁数据分析,提升检测效率,在物联网场景中,人工智能可与边缘计算技术融合,在终端设备本地完成数据处理和威胁识别,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人工智能与零信任架构的结合将成为重要方向,通过动态分析用户身份、设备状态等信息,实时调整访问权限,从源头降低网络入侵风险。

3.3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边界将不断延伸,覆盖更多新兴领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将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特殊性,开发适配生产场景的人工智能安全方案,保障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在车联网领域,可通过分析车辆通信数据识别恶意攻击,保护车辆行驶安全,在数字金融领域,将进一步强化对交易行为的智能监测,精准识别欺诈风险。个人网络安全场景也将成为应用重点,如针对智能家居设备的安全防护,人工智能可自动识别异常操作并发出预警,为普通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安全保障。应用场景的拓展将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向更细分、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结语

人工智能为网络安全防护带来革新,在威胁检测等方面作用显著。虽面临对抗性攻击等挑战,但随着智能化提升、与其他技术融合及应用拓展,其潜力巨大。通过核心技术研发等策略,能推动其更好发展。人工智能将成为网络安全的核心支撑,为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鸿,何韬,余秋军.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探索[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24,17(03):350-354.

[2] 廖文 佳. 人工 智能 在网 络空 间安 全领 域的 应用 探究 [J]. 信息 记录 材料,2024,25(0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