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中地下电缆的敷设方法与维护管理

作者

林峰

辽宁中德电缆有限公司,辽宁铁岭 112609

摘要:电力工程中地下电缆的敷设与维护管理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合理的敷设方法与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电缆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采用直埋敷设、管道敷设和隧道敷设等多种方式,依据地形特点和工程需求进行优化选择。为确保电缆长期安全运行,建立常规巡检制度、加强绝缘监测、定期更新保护设备,并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监控与预警,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延长电缆寿命。科学的敷设和维护策略在提高供电安全性与降低运营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地下电缆、敷设方法、维护管理、智能监测、电力工程

引言:

在电力系统中,地下电缆敷设不仅有效避免了架空线路带来的环境和安全问题,还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然而,地下敷设的方式及其后期维护管理存在诸多技术挑战,如如何在不同地形条件下选择最优敷设方式、如何降低故障率并延长电缆寿命等。智能监测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逐渐成为优化地下电缆维护的重要工具,为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地下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与优化

地下电缆敷设是电力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敷设方式不仅能提高电缆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还能有效减少日常维护难度。选择合适的敷设方式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环境影响、成本效益及工程需求等因素,以确保系统的长期可靠性。目前常见的地下电缆敷设方式主要有直埋敷设、管道敷设和隧道敷设等,每种方式均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直埋敷设是最直接、成本相对较低的方式,通常适用于无特殊地质要求的平地环境。通过在地下直接开挖沟槽,将电缆埋设于一定深度,并覆盖防护层,从而减少外部物理损伤的风险。然而,直埋敷设方式在土质较差或地质不稳定的地区容易受环境影响,存在维护和修复难度大的问题。因此,这种方式适合在地质稳定区域大面积使用。

管道敷设是在地下埋设管道并将电缆放入其中的一种敷设方法,能够为电缆提供更好的防护,尤其适合城市中地下设施密集、交通频繁的区域。管道敷设可减少电缆受到外部压力、机械损伤等因素的影响,且管道内的电缆更易维护与更换。虽然该方式成本较直埋方式高,但其在电缆保护、管理便利性和城市施工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广泛用于城市电缆线路的敷设中。

隧道敷设是复杂地形下的优选方案,适合用于需要大规模电力传输或多回路布线的区域。通过构建地下电缆隧道,能够容纳多条电缆同时敷设,并为维护人员提供方便的操作空间。隧道敷设的初期投入较高,但因其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电缆运行环境,减少了日常维护频次和长远的维护成本,成为长距离、高电力负荷线路的理想选择,尤其在城市中心区和山区应用广泛。

二、地下电缆运行中的维护管理策略

在地下环境中,电缆容易受到土壤湿度、温度、机械损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维护管理需要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手段,以实现对电缆状态的动态监控和及时处置。建立常规巡检和定期维护制度是地下电缆管理的基础。通过安排专业人员对电缆沿线进行例行巡检,可以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电缆外皮破损、管道积水、地基沉降等问题。定期维护包括检查电缆的绝缘状况、线路连接点的紧固情况等,从而确保电缆系统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此外,还可以在电缆沿线设置环境监测装置,实时监控周边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参数,以便在不利环境因素出现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电缆的绝缘监测是维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电缆长期运行过程中,绝缘性能会逐渐退化,特别是在潮湿或高温环境中,绝缘材料可能加速老化,导致电缆发生短路或击穿等故障。因此,需定期采用绝缘测试仪对电缆绝缘状况进行检测,以评估电缆的健康状况。对老化严重的电缆应及时更换,以减少不必要的电力故障和经济损失。此外,可以采用局部放电测试等先进手段,精准定位电缆的薄弱环节,从而在小范围内对受损区域进行维修,节省维护资源。

智能化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地下电缆维护的效率。通过安装温度、湿度、振动等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电缆运行环境和状态,并借助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系统,对潜在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当监测数据超出安全阈值时,预警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维护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最后,地下电缆的维护管理应结合区域的具体环境特征和电力需求,通过科学评估选择适宜的维护策略。对于不同类型的敷设方式,可以制定针对性的维护计划,例如在直埋方式下加强环境监测,在隧道敷设下更注重通风管理等。整体而言,科学化、智能化的维护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保障地下电缆的安全运行,并在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智能化监测技术在地下电缆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地下电缆管理逐渐引入多种先进的监测手段,通过实时数据监控与分析,提高了电缆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地下电缆提供了更可靠的管理模式,能够在电缆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或潜在故障出现前及时预警,大大降低了因电缆故障导致的停电风险。

温度和湿度监测是智能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下环境中,电缆周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其绝缘性能。通过在电缆沿线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这些关键参数。当温度或湿度超出设定的安全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提示维护人员检查和处理,防止因环境变化导致的绝缘破损和漏电情况发生。这种监测方式特别适用于隧道敷设等封闭环境,能够有效降低维护难度。

振动监测技术在防范外力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地下电缆常受到地面交通和施工的影响,频繁的振动可能导致电缆外皮磨损甚至断裂。通过在电缆附近布设振动传感器,能够实时捕捉和分析振动数据。当检测到异常的振动频率和强度时,系统会立刻报警,提示可能存在外力影响。这种方式能够提前发现问题,避免因外力损伤造成的突发性电力中断。

局部放电监测技术为电缆老化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局部放电是电缆绝缘性能下降的早期信号,通过在电缆关键位置安装放电监测设备,可以精准捕捉放电信号并分析其强度和位置,从而提前判断电缆的老化情况。借助这一技术,维护人员可以在电缆老化严重之前采取预防措施,局部修复或更换受损电缆段,避免更大范围的故障发生。

此外,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全程监控和故障预警功能。通过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汇集到中央监控平台,利用数据分析算法对电缆状态进行综合评估,系统可在异常趋势出现时自动触发警报。这一智能分析系统不仅能够为电缆状态提供准确的评估,还可以优化维护资源的调配,提升应急反应效率,确保供电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结语:

地下电缆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敷设方式与维护管理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通过科学选择敷设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维护管理策略,并引入智能化监测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故障发生率,还能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智能监测手段实现了对电缆运行环境的实时监控与预警,使维护管理更加高效和精准。这一系列优化措施不仅提高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还降低了长期运营成本,为现代电力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根,刘永江,许兆帅.基于PLC和HMI地下电缆敷设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3,(05):82-85.

[2]张延伟.不同敷设方式下XLPE电力电缆温度场与载流量仿真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3.DOI:10.27733/d.cnki.gsxlg.2023.000110.

[3]杨涵.地铁外部电源电缆载流量计算与暂态过负荷能力评估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2.DOI:10.27414/d.cnki.gxnju.2022.00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