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实践

作者

冷俊 赵熠

武汉大学 本科生院 湖北武汉 430072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意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 [1,2]。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学科竞赛认定、竞赛项目建设、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努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一、竞赛认定

1. 竞赛认定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科竞赛已经深度融入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建设、学生推免、教师职称评定、师生奖励等多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积极作用。近几年,国内外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日益增多,目的、层次不一,它们既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丰富平台,又存在分散学生精力、扰乱教学节奏的潜在风险,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把双刃剑。引导师生参加哪些赛事,学校应该投入建设哪些赛事,是学校学科竞赛管理必须面对并尽快解决的一个事项。2022 年,学校正式启动赛事级别和奖项级别认定工作,形成了学校本科生学科竞赛目录。

2. 赛事级别认定

根据赛事主办单位、赛事影响力和水平,学校将赛事分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3 个级别进行认定。

国家级赛事:一般为国家部委及其下设机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性行业协会等主办的高水平专业性、行业性学科竞赛;高水平国际学科竞赛。

省级赛事:一般为湖北省教育厅、团省委等省级部门主办的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赛事的省级或区域赛;行业企业、学科领域内认可度高的重要赛事。

校级赛事:一般为国内外知名高校举办的高水平赛事;行业企业、学科领域内认可度高的赛事;国家级或省级赛事的校级选拔赛。

3. 奖项级别认定

奖项级别与赛事级别对应并一致,分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奖项等级包括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赛事中评定的优秀奖、优胜奖、成功参赛奖等奖项不予认定。赛事奖项等级设置为金奖、银奖、铜奖的,分别对应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进行认定。

4. 认定流程

各学院梳理专业相关学科竞赛,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赛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和贡献度、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后,向学校推荐。学校学科竞赛专家指导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各赛事级别,形成学校赛事目录。

学科竞赛目录形成后保持相对稳定。2023 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调整工作。调整原则为申请新增一项国家级赛事,应同时申请调减一项原国家级赛事。

二、立项建设与管理

多年来,坚持设立专项经费立项支持竞赛建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条件保障和指导。学校统一组织申报立项和结题验收。

1. 申报立项管理

申报条件: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与竞赛内容密切相关的专业背景,有丰富的赛事指导经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赛事组织和培训;制定了完整的组织和培训方案;具备竞赛培训所需的场地及硬件条件等。

立项原则: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只要满足条件,申报即予以立项,同时根据上一年度赛事组织情况分为立项资助和立项自筹。

2. 项目实施管理

立项后,项目团队应按照赛事进程,做好以下工作。

赛事启动后,应及时发布竞赛通知,做好竞赛宣传、参赛动员、赛前培训等工作。组织校赛的,应在网站发布校内选拔安排、公示校赛结果等。

赛事结束后,应及时做好项目总结,包括竞赛组织与培训、获奖、与同层次高校的比较分析等。竞赛成绩突出的,应积极开展宣传报道。项目团队还应积极开展赛教融合研究,发表研究论文。

3. 结题管理

结题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完成赛事组织与培训,提交完整的结题材料,获奖数据完整、准确的,即达到“合格”要求。赛事成绩突出的评定为“优秀”。未组织参赛,或不按照要求提交结题材料的,评定为“不合格”。

对于验收结果为“不合格”的赛事,次年立项不予以资助。对于连续 3 年无教师申报立项,或有教师申报立项、但连续两年验收不合格的赛事,将建议学院论证、调出学校赛事目录。

三、激励机制建设

1. 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政策。根据学校竞赛奖励办法,对获奖学生进行奖励。根据学校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学生获奖可申请创新学分。根据学校推免管理办法,学生获奖可申请加分。

2. 鼓励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的政策。对于竞赛项目团队,学校根据竞赛组织、获奖等情况给予工作量奖励。根据学校高水平绩效奖励办法,给予获奖指导教师 600-30000 元不等的奖励。学校出台《本科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指导意见(试行)》(2024 年),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竞赛纳入职称评定教学业绩条件,并折算学时。

3. 引导学院开展学科竞赛研究和建设的政策。在 2023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 2 个创新实践必修学分,推进本科生全覆盖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或创业实践。将学院开展竞赛情况纳入学院本科教学状态评估和年度目标考核。

四、建设成效与展望

学科竞赛大力推动了学院赛教研一体化实践体系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近年来,师生参赛积极性高涨,2024 年,超过1.1万人次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在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高校学科竞赛榜单中,学校稳居前列。

竞赛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到,激励政策对于引导师生把精力投入到哪里,投入多少有直接且明显的影响。学校在政策设计、资源投入上,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教师激励政策方面,应考虑竞赛指导和课堂教学的平衡,如学时折算不易过高,以免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在学生激励政策方面,应引导学生认识学科竞赛与课堂学习、科研训练的关系,引导学生先从扎实理论知识学习和过硬科研素养训练开始,再高质量参赛展示能力,如在推免加分规则中,竞赛加分不易过高,且应限项。

参考文献

[1] 郑起越 . 论学科竞赛对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21(2):82-83.

[2] 李庆, 谷少伟. 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北京教育( 高教 ),2021(11):95-96.

作者简介:姓名: 冷俊  ,出生年月: 1981.11  ,性别: 女 ,民族:汉族  ,籍贯:湖北省老河口市  ,学历:博士  ,职称:六级职员,毕业院校: ,毕业专业 : 免疫学  ,研究方向 : 本科教学管理  ,工作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