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分析

作者

孙玉

江苏省启东市桂林小学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语文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探讨了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前言: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推行的“双减”政策旨在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而且肩负着培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因此,在“双减”背景下重新审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两者如何更有机地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整合教材资源

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故事相结合,使学生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又能接触到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在整合教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正面价值观的课文作为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1]。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传递道德信息,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品质。《司马光》不仅仅是一个展现古代中国智慧的故事,它更是一个极佳的例子,用来传递勇敢、机智以及责任感等重要品德。通过深入分析像《司马光》这样充满传统文化智慧的文章,教育工作者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即每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此外,这种教学方法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勇敢地面对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将经典故事与现代社会中英雄人物的事迹相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跨越时代的共同价值观。例如,在讨论完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一事件后,可以进一步介绍当今社会里那些无私奉献、勇于救助他人的普通人,比如消防员、医护人员,以及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们。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宝贵的品质,还能让他们看到这些美德如何在今天得到延续和发展,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些核心价值的理解及其普遍适用性的认识。通过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兴趣,又能引导他们关注当下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于培养具备深厚文化素养和良好公民意识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重要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以《守株待兔》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守株待兔》背后的寓意,比如“农夫为什么不再耕田而守着树桩等待兔子?”、通过提问“这样的行为带来了什么结果?”以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他们分享个人对故事的理解与见解。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故事背后道德及社会议题的认识,采用项目式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设计一项研究任务,围绕‘如何处理意外获得的财富’这一主题展开小组合作。各组成员需搜集现实世界中的相关实例,探讨不同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时所作出的选择及其影响,并据此撰写报告或制作演示材料,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学会合作、研究、分析与综合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实际案例认识到贪婪和不劳而获的危害,以及勤劳和合理规划的重要性。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发现一些人因中彩票后挥霍无度导致破产的故事,这正好呼应了《守株待兔》中农夫放弃劳动等待好运的结果;另一些小组则可能找到那些通过努力工作逐步积累财富的人物事迹,这又与故事中原本应有的正确态度相吻合[2]。

三、强化情感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例如关爱、尊重及责任感等元素,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将关爱、尊重以及责任感等价值观巧妙地融合其中,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正面的情感取向。通过讲述故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更直接地感受到不同情境下人物情绪的变化过程,从而有助于他们同理心的发展。《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叫作雨来的少年如何勇敢地对抗侵略者,保卫家乡的故事。在这段历程中,雨来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强烈的责任感,即便面临敌人的威胁也毫不动摇,甚至愿意牺牲个人安危来保护村民的安全。通过对该故事的深入探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雨来如此坚定,并探索支撑他行为背后的信念体系。此类讨论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为社区、国家乃至全球福祉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关怀他人、珍视生命的重要性。为了让这些情感价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现故事中的情节。例如,组织一场“假如我是雨来”的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如雨来和他的家人、日本侵略者、村民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雨来所面临的困境和他的选择,还能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情绪波动——从恐惧到愤怒,从无助到希望。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教会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勇气和坚持。并且,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社区志愿者服务或是在灾难面前人们的互助精神,进一步扩展学生对责任、关爱和尊重的认识。通过讨论这些实例,学生们可以看到,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像雨来这样勇敢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尊重生命的品质依然是社会所需要的宝贵财富。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价值观[3]。

结语:“双减”政策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减少不必要的学业压力的同时,也为更深入地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空间。通过将德育元素自然融入到语文课程内容之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两方面的同步提升。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继续探索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帮助他们成为既具有扎实学术能力又拥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苏慧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融入的策略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8):127-129.

[2]马运红.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24,(23):96-98.

[3]蔡思思,朱建勋.“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嘉应文学,2023,(20):179-181.